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1~8题。
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对文章第①段中的“强壮”和“高大”,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对第①段的理解,把“各得其所”的意思用一句话具体地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时,为什么要“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第②段画线的语句描写了“我”的母亲放眼小路所看到的景象。请你说一说,母亲看到这些景物,心里会想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中年人。请你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他这一特点的描写语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母亲已经老了,而且有病,只能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地熬,所以在她的眼里,儿子是强壮的;儿子不仅年龄小,而且身材小,所以在儿子的眼里,“我”是高大的。
2.现在祖孙意见发生了分歧,等“我”来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就破坏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左右为难,责任重大。
3.母亲走大路,儿子走小路,一家人分成两路走。
4.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
5.母亲疼爱孙子,了解孙子的心思,知道孙子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的水塘等,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子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6.春天来了,景色是如此的美!我终于熬过了寒冬,享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应该珍惜生命,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子。(以上意对即可)
7.“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8.有意思的小路并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我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负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道出了“我”这一辈人奉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