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阅读《开花的课桌》(节选),按要求完成问题。  ①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的教室

时间:2025-02-13 02:44:30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阅读《开花的课桌》(节选),按要求完成问题。  ①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的教室」,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498176.html
题目内容:

阅读《开花的课桌》(节选),按要求完成问题。

①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提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②这以后,稍一留心,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③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也插了几朵野花。我的课桌最破,桌面上满是裂缝,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我没有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大家共守着默契。这一节课,上得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④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

1.联系上下文看,与段①“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意思最贴近的一句是( ):

A.浅草才能没马蹄.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草色遥看近却无

2.对段④“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灵秀的孩子们,在春寒料峭的二月,耐心、细心而快活地找到了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

B.孩子们快活地把代表春天的花草带进了教室,春天便从教室里蔓出了窗外,染了山川。

C.春天孕育着希望,孩子是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春天的源头。

D.有着春天般美好心灵的孩子们,将从教室里、从课桌边起航,将希望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3.作者是怎样表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的?“萌动和蔓延”的特点是什么

答:按顺序,从_________,到_________,到_________,再到“春天剪下的一块芳草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4.段④“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笑声能用“晴朗”形容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开花的课桌”不是这篇文章最好的标题,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同意,请为文章重新命题,并简要说明你命的标题好在哪里;如果不同意,请说明你不同意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D

2.B

3.按照时间顺序,“第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的一枝迎春”,春意从点到面、由淡到浓,直到处处是春天。

4.“晴朗”本是形容天气的,指没有云雾,日光充足,这里用来形容孩子们笑声的爽朗、天真、明净、充满了阳光,用得很形象很贴切,表述清楚,连贯。

5.开放的探究性试题,答案不求同一。

(1)如果同意换标题,新标题切合文章内容,新颖、有文采,陈述观点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2)如果不同意换标题,能根据文章内容提取明确的论点,能概括引用文章内容作论据,围绕自己的观点,分析说理有说服力。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最新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