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山里,那一片竹林 清晨,我和同事冒着寒风,踏着霜冻,来到竹
时间:2025-02-13 01:15:11 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山里,那一片竹林清晨,我和同事冒着寒风,踏着霜冻,来到竹林。顺着山间小道直入竹林中去,瞬间,几个人淹没在竹林里,被竹子围了个____。
同事来自竹乡,于是侃侃而谈。竹子种类很多,可分为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等。我们见到的是毛竹,高大、笔直、粗壮,是园林建筑的好材料。竹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竹鞭纵横交错,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良好功能;其“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更成为高尚人格的化身。一番介绍,让我_______________。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列其中。竹子虽没有鲜花艳丽的色彩,亦无松柏之伟岸、桃李之娇艳,但它昂首挺立,宁折不弯。
我还品尝过竹子的滋味。那是一次到山里看农家旅游。茂密的大山里,栋栋小屋就竹取材建在山腰上,屋子里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凳子、椅子、台子等摆设几乎全是用竹子做成的,整个小屋一派天然、清香。中午在农民家就餐,吃的是有生以来首次吃到的竹筒饭。蒸熟的米饭有着特殊的香甜味,吃起来满嘴清香中夹杂着淡淡的甜味。
徘徊在竹林里,竹子的风姿撩拨起我的思绪。历代文人墨客醉心竹林,流连往返,留下许多____________的佳作,尤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代表,他在山东潍县做七品县令时,送给巡抚一幅竹画,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痰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以竹抒发内心情感和忧思民间之苦,正是郑板桥为人民做官的独到之处。
我爱竹子,更爱那片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竹林。
1.请根据文意,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竹“是园林建筑的好材料”,请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全文,你知道了作者为什么爱竹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关竹的诗句和对联。你能根据下面的上联,写出下联吗
上联:宜和竹论虚和实,
下联:______________
5.文中引用郑板桥的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水泄不通 茅塞顿开 脍炙人口
2.屋子里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凳子、椅子、台子等摆设几乎全是用竹子做成的。
3.因为竹子作用大,是建筑的好材料,它具有高尚的品格,昂首挺立,宁折不弯。
4.示例:不与人争高与低
5.通过古代文人墨客对竹的醉心与流连,表现出竹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
(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