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文言文阅读。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宾客其父()
2、下面各句中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B、复到舅家问焉唧唧复唧唧
C、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安能辨我是雄雌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曾经;
(2)完成;
(3)相称;
(4)渐渐。
2、B
3、B
4、(1)同乡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5、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意思对即可)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