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文言文阅读 ( 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甲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乙文
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于是乃喜。
……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选自《史记•晋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让责子玉,子玉自杀让:谦让
C.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庸:怎么
D.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间:暗中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②以大中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①将焉取之②必得郑君而甘心焉
C.①子玉之败而归,②行李之往来
D.①夜缒而出②胜楚而君犹忧小题3:下列加点跟例句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D.邻之厚,君之薄也。小题4: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 ()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公从之
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⑤投诸渤海之尾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⑦水陆草木之花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①⑥⑧
B.①③⑦
C.④⑥⑧
D.④⑤⑧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12分)
①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②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③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最佳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①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掉惜,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 ②当时(双方有)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方面约邀(我国)当权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③时光像急流一般飞逝令我追赶不及,恐怕岁月不等待我。
④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答案解析:
小题1:
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解释不正确,由原文“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可知,让:责备。所以选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① 介词:因为;
② 介词:凭……身份。B.①代词,哪里;
② 句末语气助词。C项,“之”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用。D.① 连词,表修饰② 连词,表转折:但。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活用的能力。例句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A 名词活用为动词;B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 名词活用为状语;D使动用法。所以选B。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例句中“之”为助词,用于主谓语间,表取独。
④西蜀之去南海;
⑥虽我之死;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均为助词,表取独,故选C。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屈、流、道、使、为、与、远、以。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