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有点借鉴意义的《正误手册》“前言”
时间:2024-01-05 14:04:48 栏目:学习方法一篇有点借鉴意义的《正误手册》“前言”
无意中,顺手翻开了案头一本周贞雄先生编写的《大学英语重点词正误用法手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虽然是若干年前出版的,但其中仍有不少精彩之处,尤其是这本书的“前言”,写得很有意思,对于我们把握好“语法挑刺”的“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是本文的第2页),现引录如下,与大家分享。
《大学英语重点词正误用法手册》前言
对于很多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学习是个难点,这个“难”,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汇记忆难,二是词汇用法难。要解决词汇的记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的努力,要多记(当然能巧记更好),至于词汇用法问题,那就要复杂一些,有些用法是学生不容易弄错的,而有些用法则是学生很容易弄错的;有些用法与我们的母语用法相似,而有些用法则与我们的母语用法不同,甚至相反;有些用法在各级考试中不常考,而有些用法则在各级考试中常常要考,诸如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往往都不是很清楚。为了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根据现行大学英语考试大纲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词汇表,精心编写了这本《大学英语重点词正误用法手册》,奉献给我们广大的读者朋友。
本书的编写重点是为了解决英语常用词的用法问题,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主要难点和易错点以及大学英语考试(尤其是四、六级考试)中所出现的常考考点,为了加强此书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我们还在其中选用了部分四六级考题、研考题、托福考题等作为分析对象。
本书的编写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服务的原则,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广泛处理了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需要解决或需要提醒的问题,比如:汉语中说“搬家”,在英语中可直译为move house 或 move home 吗? 你很可能认为不行,因为这太像中文了,而事实上它是完全正确地道的英语;又如汉语说“年轻一代”,说成英语是 young generation 吗? 你很可能认为完全可以,这其实又不行,为此英语习惯上是用younger generation;再如我们经常说“学习知识”“英语知识”等,它们相应的英语是 study [learn] knowledge 和 English knowledge 吗? 你很可能会同意此说法,而其实又错了,地道的说法通常是 get [obtain, acquire] knowledge 和 the knowledge of English。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在本书中都尽可能作了较详尽的分析。另外在书中收录的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但其实考生也经常出错,尤其是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经常在各级考试中露面,如 knowledge (知识) 作为不可数名词,不能有复数形式,这个问题许多考生自认为不会造成很大的困难,现请你做做下面1983年和1984年托福考题连续对此设置的改错题,你能一目了然地做出来吗?
1. Langston Hughes always seemed to know exactly(A) who he was, and those knowledges(B) helped make him(C)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D) wri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TOEFL, 83)
【答案】B 错 (应改为 that knowledge)
2. Classification(A) is a useful approach to the organization(B) of knowledges(C) in any(D) field. (TOEFL, 84.)
【答案】C 错 (应改为 knowledge)
另外,我们在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在考生看来很不常见或可能认为是很生僻的问题, 这也是因为它们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常考考点。比如: in that 作为复合连词,用以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在口语中很少用,即使在书面语中,考生恐怕也不常见它,我们之所以在书中分析它,是因为它备受各类考试命题专家的青睐,比如1995年的全国四级和六级统考便同时对此知识点作了考查:
1. Liquids are like solids _______ they have a definite volume.(1995年6月四级统考)
A. with that B. for that C. in that D. at that 【答案】C
2.
A. in how B. in what C. in that D. in which 【答案】C
本书编写的体例采用“正误析”的方式,即先确定一个易错知识点或常考考点,并确定一个适当的中文句子,然后下设一组正误句,误句的设置尽量做到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值得说明的是,书中所设误句可能指多种情况,一是可能指句子本身语法有错,二是指虽然语法无错但不合英语习惯,三是指句子本身在语法和惯用法方面都无错(也就是本身是个正确地道的句子),但其意与所给中文不吻合,这种情况的“误”,其实是指“误译”,而不是“误句”。正误句后的分析,原则上是就其上文所给定的知识点进行讨论,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我们许多情况下都作了适当延伸、拓宽、归纳、比较等。
对于误句的判断标准有时很难确定,比如关于 less 能否用于复数名词前的问题,现在绝大部分词书都认为可以用,但它们大都认为那是口语或非正式文体的用法,但也有的词典未作这种文体上的区别而直接将 less 用于复数名词前(如1978 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以及1995年出版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等)。对于这类句子我们到底是判为“正”还是判为“误”呢?这确实使我们感到很为难,但最后我们还是将其贴上了“误”的标签,我们的依据是以下三道考题:
1. If we had followed his plan, we could have done the job better with _____ money and ____ people. (1990年高考题)
A. less, less B. fewer, fewer C. less, fewer D. fewer, less
【答案】C
2. The industrial trend(A) is(B) in(C) the direction of more(D) machines and less(E) people. (1981年研考题)
答案:E 错 (应改为 fewer)
3. Because there were less(A) members present tonight than(B) there(C) were last night, we must wait until the next voting(D). (1988年研考题)
【答案】A 错 (应改为 fewer)
诚然,人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运用英语,但我们不能否认现在很多人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比如高考、研考、托福考、四级考、六级考等。你在实际的生活中说 less people, less cars, less books 等,可能没有人会指责你讲错了,但是假若在考试中你这样写、这样选、这样用,就可能被扣分。有的人可能认为这不合理,甚至认为这不公平,因为有的命题老师他自己可能用 less people 之类的,但他却不允许他的考生这样用,其实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你是学生,他是老师,你还是打基础的时候,学规矩的时候,你的老师原来也过了这一关。想想看,我们的小学启蒙老师能教我们的小学生1-2=-1 吗?否则小学生就成中学生了。又如我们的英语教师能让刚刚学了几个月英语的学生将 some 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吗? 否则这个学生就不是初学者了。以上道理说明了一个问题,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我们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不能一下子把什么都学会,否则只能是什么也学不会。
为此我们认为读者有必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或考试中测试的大都是一些常见的、规范的、已有定论东西,少见的、非规范的、最新出现的,或某些仅于口语或非正式文件中的东西通常都受到正规考试的排斥。比如关于 forbid sb from doing sth 这个结构,虽然有少数词书认为它是可用的,但绝大部分词书都认为它是错误的,同时我们注意到1995年版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却把该结构用黑体字作为一个固定句型列出并附有例句(Women are forbidden from going out without a veil),然而有趣的是,我国1997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却有这样一道改错题:Because of the recent accidents, our parents forbid my brother and me from swimming in the river unless someone agrees to watch over us.(参考答案认为:from swimming 有错,应改为 to swim)。再举一例,关于 dislike 后能否接不定式的问题,我国英语界权威葛传规先生的《英语惯用法词典》以及胡雄定先生的《英语常用一千单词》等均认为 dislike后接不定式和动名词均可,但是我国199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的却有这样一道改错题:Some bosses dislike to allow people to share their responsibilities; they keep all important matters tightly in their own hands.(参考答案认为:to allow 有错,应改为 allowing)。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没有必要再罗列,我们认为学生一定要牢记:你作为学生,所要学的应该是常见的东西,而不是罕见的东西;应该是多数人用的东西,而不是少数人用的东西;应该是规范的东西,而不是非规范的东西,应该是已有定论的东西,而不应该是尚有争议的东西等。
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和想法,我们编写本词典时,采用了比较保守的做法,因为我们这本书是为学生写的,而不是为研究者写的,书中的内容也尽量符合学生学习(尤其是学生参加考试)的实际情况。对于有争议的语言现象,我们处理得比较谨慎,原则上是只要我们在各类正规考题(如高考、研考、托福考、四六级考等)中发现命题者认为是错误的,我们一般判其为错误(注:限于我们的水平和手头的资料,有些判断很可能带有主观性)。对那些少见的、非正式的、 最新出现并渐为人们所接受的语言现象等,我们大都暂判为错误,不过对这类问题我们一般都在分析栏中作了简要的说明,并用“考生宜慎用”“建议考生不要模仿”“建议考生避免使用”等文字对读者作了提醒。
最后说明一点,尽管我们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有关的资料和词书,并尽量做到观点材料出之有据,但限于水平和理解力,有时也难免有主观臆断甚至错误之处,为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前言”已完,后面一页是小编的几句感想(若有时间也顺便看看吧)。
【小编感言】非常赞成文中提到的不宜给刚启蒙的小学生教授“1-2=-1”的比喻,非常赞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这一观点。
读完这篇“前言”,小编很有感想,想借题发挥,谈点个人的看法。小编认为,不是所有英语国家的人说的英语都是“正确的”,正如不是所有中国人说的汉语都是“正确的”一样,有些语言现象在某些场合(如口语或非正式文体)运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另一些场合(如考试中)使用就是“不可原谅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包括电视上这样比较“正式”的场合)见到类似“好象要下雨了”这样的表达,估计这不会对任何中国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但如果某一本正式出版物上出现这样句子,那一定是会被认为是一个编校“硬伤”,一定会要求将其中的“好象”改为“好像”。其实,英语也是一样的,正如本文“前言”中所说:“你在实际生活中说 less people, less cars, less books 等,可能没有人会指责你讲错了,但是假若在考试中你这样写、这样选、这样用,就可能被扣分。”
作为醉学网“语法挑刺”的责任编辑,小编在此有两条建议:
一是我们在进行英语语法挑刺时一定要注意挑刺图书的读者对象,正如《大学英语重点词正误用法手册》中这篇“前言”所提到的,如果一本写给英语入门者的书中说 some 要用于肯定句,不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我们就千万不要从几本大部头语法书中找出一些 some 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的例子来进行“批判”,因为,这样做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混乱”。
二是我们在进行英语语法挑刺时,所引用的论据材料最好是来自正式出版的比较权威的词典和语法著作,最好不要用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表达,更不能通过搜索引挚搜索某些英语网站中的表达,即使是某些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材料,有时即使其文笔优美,文采飞扬,但其语言表达却不一定是符合语法的,换个角度说,那样的表达在特定的语境中也许是合适的,但是若将其推而广之,却不一定是恰当的。况且还不排除有的文学作品的作者为充分体现特定主人公的文化素质,故意将句子写得不合语法。
概括起来,就两句话:挑刺最好弄清读者“对象”,论据最好标明权威“出处”。
以上纯属小编个人看法,仅供朋友们参考。欢迎大家为“语法挑刺”栏目赐稿!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