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1人平均要耕种多少亩地
时间:2023-10-17 21:28:28 栏目:生活资讯中国的中世纪就是唐朝宋朝前后,一户大约三十亩地。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 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唐朝农业发展中,农田水利灌溉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在农业工具上也有所创新为百姓耕作上的便利带来了不小的贡献。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如贞观年间,在莆田(福建莆田)筑诸泉塘、永丰塘、横塘以及国清等塘,总溉田1200顷。
又如,714年(开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开甘泉、荡沙、灵长、千亩四渠,溉田数千顷。这些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水利的发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应的进步。当时,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还在普遍使用外,人们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比如,水转筒车以水为动力,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转,汲水灌溉农田,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至今一些地方还在使用。
由于社会稳定、工具进步,农业经济十分发达。据史书记载,那时谷子和麦子播种和收获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200倍左右;而根据欧洲的记载,在13世纪的英国,这一比例只有3倍左右,即播下1千克种子,只能收获3千克的粮食。
唐自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使粮价越来越便宜。725年(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粟三钱”。
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
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
翻耕
翻耕是目前世界农田耕作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是最基本的土壤耕作方式。翻耕用的农具,主要是铧式犁,也有用圆盘犁的,多在植物栽植前或前茬植物收获后,下茬植物播种前进行。这种耕作方法,主要通过犁壁作用于土壤,将土壤翻转、松碎。
由于犁壁不同,耕翻的效果也不一样,一般生荒地或种绿肥的地块,多选用螺旋型犁壁,它可以使犁耕层上下完全颠倒,覆盖较严密,对消灭地表层杂草和残茬残株作用较强,但碎土作用较差。一般农田土壤多用普通犁壁,具有翻土和碎土的两种作用,也可以用复式犁翻耕,效果也较好,地面较平整,覆盖也较严密。
按着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翻耕又分为秋翻耕、春翻耕和伏翻耕等。秋翻耕是我国北方最基本的耕作方式,多在收获后或采收后,土壤结冻前进行,耕翻深度都在20cm以上,有较长的熟化时间,经过冬春季节的土壤冻融作用,使耕层下沉,松紧度适宜,利于保墒,增加肥效。
春翻耕
春翻耕多在低洼地、水田地、秋收过晚未能秋耕的地块上进行,在一些风蚀严重的风沙地,也多采用春翻耕。春耕土壤熟化时间短,春季风大易失墒,所以宜早不宜晚,春耕比秋耕也要浅一些,耕后应立即耙压,以利保墒,也使地面平整,土壤松紧度适宜。
秋翻耕
秋耕地早春也要进行耙压。伏耕多在夏收植物收获后或休闲地上进行,伏耕后土壤疏松,有利于夏秋雨水的蓄存,减少地面径流。因此时气温较高,可促进耕层熟化,并可消灭杂草,改变病虫的生态环境而使其死亡。盐碱地适时伏耕还有利于雨水洗碱,抑制盐分上升的作用。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