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棺是干什么的
时间:2023-10-17 21:28:29 栏目:生活资讯陶棺是古代葬具,也称“瓮棺”,因最先在河南伊川发现,故又称“伊川缸”。流行历史较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一直流行到清代。除地域性用陶棺外,旧时尼姑、僧人、道士圆寂坐化后盛敛尸体也用陶棺。其形如缸,有圆形和六角形,有的有覆盆式大盖。口沿下和盖沿上堆贴一圈乳突,或描绘或堆绘仙人故事。除了这种缸瓮形的陶棺以外,宋代闽南雷州地区流行上宽下窄呈倒长台形的陶或瓷棺。当地多称“瓦棺”。
所谓葬具是指装殓死者尸体的工具,通常指棺椁或棺槨,如《管子·禁藏》:“棺椁足以朽骨”。《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孟子·梁惠王下》:“棺椁衣衾之美也”。
可是棺椁和棺槨在古代又有一定的区别。棺为直接装殪尸体的葬具,为了区分椁和郴,古人又称它为“内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棺,关也,所以掩尸”。由于它和死者尸体最亲近,因此又被称为“榇”。《说文解字》曰:“榇,棺也,从木亲声。”《春秋传》曰:“士與榇。”椁亦作槨。再因为它一般以木材制成,因此也叫做“棺材”。《礼记·檀弓上》曰:“殷人棺椁”。由于椁在内棺的外面,故称外棺;又因它比内棺大,故又称大棺。
棺椁虽是盛敛尸体的器材,却同坟墓一道构成了死者的地下“居所”。如果说坟墓是房屋的话,那么椁便为卧室,棺当是床和卧具。棺椁必须土葬,土葬是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
《礼记·檀弓上》记载:一两天时间就可以制作好的丧葬用品,可以不提前准备的,因为人死之后,依照习俗,有几天的停丧时间,这段时间,能够添置不少的丧具。而大件的丧具,却需提前准备,这就是棺材婉称“寿材”或“寿器”,坟墓讳称“寿陵”或“寿堂”的原因。
关于使用棺椁的方法,《礼记·檀弓上》有记载:“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而《易经·系辞下》中提到,人死了,用荒野的草包裹好后,埋进土中,不用棺椁,不用挖坟堆,也不在墓地四周植树种草为标志,更没有守丧的时间,非常的简单朴实。传说黄帝认为这不太文明,于是教臣民制作棺椁的方法,从此,中华民族的死者便正式享用了棺椁。
后来到了“君臣、父子”的等级制社会中,很多事物都被坚决地、强迫性地划分出了高低档次。因此,棺的大小、形貌以及制作的材料也随之有了讲究,套棺不是一般的人可以随便使用的。平民不能用椁,却能够用棺,实际上,棺的使用对象没有限制。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和民族学资料分析,原始社会的葬具主要有瓮棺、石棺、木棺、船棺、树皮棺等。制作棺的材料,一般是陶器、石头、木材,而木材主要有柏、松等。
从以往的考古发现来看,大渡口出土的这件陶棺算是我国目前已知陶棺中第三大的,另外两件分别是:1981年,在陕西淳化县发现的1.89米汉代陶棺;2008年,在重庆涪陵冉家湾发现的1.93米汉代大陶棺。在我国丧葬的礼制中,用陶器做葬具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不过那时候最多的是陶翁,因此陶棺的发现对研究古代丧葬礼制起到了极大的实物证明作用。随着文明的发展,古人对葬具有了新的认识,并本着“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葬具应该尽可能奢华。
如此一来,古人便开始使用木棺和石棺,而且都是最好的木料和石料,并请技术最好的师傅亲手制作。再后来,又出现了更加昂贵的铜棺和金棺。不管怎么说,古人都追求奢华的葬具,但是以上这些葬具和陶棺却不一样。不管是木棺,石棺和铜棺和金棺,只有材料就能制出来,但是要制作一副陶棺可就很难了,因为烧陶是个技术要求很高的行当,尤其是对于体型巨大的陶棺来说,不仅需要有足够大的窑炉,工匠还需要准确掌握烧火温度和时间,所以陶棺成功率大概在千分之一。
最让人称道的是,陶棺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千百年之后,都不会腐烂。
专家们很庆幸能出土汉代的陶棺,向我们展示了汉代工匠高超的烧陶技术,同时也说明重庆地区在汉代时陶棺风气很盛行,从而带动了该地烧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