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印月为什么叫三潭印月
时间:2023-10-17 21:27:23 栏目:生活资讯三潭印月,是浙江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三潭印月又称“小瀛洲”,位于西湖中部偏南的湖面上,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唯一能上岛游览的一个。岛屿的轮廓像一个“田”字,外圈的环形上是优美的江南园林,内部被十字形的岛和桥分割成四个小湖,充满诗情画意。
“三塔”初成
西湖淤塞,除自然湖底沉降外,还有因农民在水面种植菱角和莲藕时,根茎在水中腐化而成的淤泥。因此,苏轼为防湖水淤塞,在西湖深水处立石塔三座(是否为最深点并无明确文献描述),三塔连线的范围内,禁止农民种植菱藕,以保持水面清洁。
而这里所说的三座石塔,即三潭印月的前身。不过石塔在疏浚湖泊中起有标定划线功能,如果按文献记载,那石塔相距应比今天三潭范围大的多,反而不是聚拢在一起的景观。吴越时期,在西湖中央也有小岛,岛上也建有“湖心寺(又称水心寺)”。
倚傍瀛洲
吴越国纳土归宋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水心寺被赐额“水心保宁寺”。保宁寺中建有陆莲庵、好生亭、思白堂等建筑,宋时保宁寺已初具规模。
宋三塔与湖心寺院
北宋元祐五年,苏轼在西湖中立“三塔”,而这“三塔”与寺相望,正是由于保宁寺与“三塔”关系密切,水心保宁寺又称三塔寺。
南宋时,《咸淳临安志》记载,保宁寺被划入皇家聚景园。保宁寺废弃不用,但苏轼三塔依然留存。元至明初,管理者对西湖“废而不治”,西湖再次淤积。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间,水心保宁寺及三塔遭到毁坏,宋三塔自此不存。也正是因为元代及明初的“废而不治”与“毁塔去寺”,旧时苏轼所立三塔终究还是走入了历史的尘埃。
岛屿形成
在此之后,知州杨孟瑛再次疏浚西湖,治理之后,西湖水面上涨,淤泥疏通,湖内岛屿几乎不存,三塔基中“惟北塔一基略存”。我们如今看到的三潭印月,其实自杨公治理以后,才逐渐开始定型。苏轼所修三塔虽不存,但三塔基周围泥沙淤积,后形成了湖中小岛。苏轼所修三塔塔基,在后世发展中逐渐分化为不同的小岛,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湖心亭与小瀛洲。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