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材料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买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材料二: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材料一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引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用意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精彩”之处是()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
B.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
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
4.对“北京人,真有你的”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
5.材料二中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怎么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二“再见吧,胡同”一句,包含着作者对北京胡同或胡同文化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揭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
2.①传达出“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信息。
②突出证明北京市民“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心态。
③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动态中揭示胡同文化没落的不可避免。(意思对即可)
3.B
4.A
5.胡同文化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渐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意思对即可)
6.表现作者对封闭文化渐离的怅然告别,对现代文明到来的期盼呼唤。(意思对即可)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