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繁星》选段,完成1-5题。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1、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写下表。时间地点感受 侧重点 从前
甜蜜、温馨三年前菜园
伙伴之情如今
2、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任举出一例,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汉语词典》对“繁星”的解释是“多而密的星星”,可文中说“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可见,“密密麻麻”一词就显得多余,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诗文朗诵会上,有人对本文最后一句朗诵的重音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看”该重读,有人认为“跑”该重读,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考下列关于本文的背景材料,指出作者写“繁星”的意图。
背景材料:
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为“向西方找真理”,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他乘邮船离沪赴法。2月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时间地点 感受 侧重点 从前庭院依恋之情三年前亲密、投机如今海上惬意、信赖知心之情2、示例:
例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赏析:运用比喻,将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例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赏析:运用拟人,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无穷的遐想。
例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赏析:运用排比,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3、“密密麻麻”不仅写出了数量多,而且写出了密度高,更加突出了星星的多。
4、认为“看”重读,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
认为“跑”重读,一个“跑”字既写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船在前进,又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激情。(3分,选择哪一个重读是次要的,能合情合理阐述理由即可,如选择除这两个字以外的其它字重读,理由充分合理亦可。)
5、繁星是光明的,希望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对救国真理的探寻,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
时间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