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完成问题。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起,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
“39年!”39年有多少个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A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只是“人”呀!B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像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
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C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
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故乡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D
“可是,你没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
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用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悉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
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琼瑶作于1988年11月,有改动)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反复强调“39年”“将近40年”,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四句中,最能直接表现作者心声的一句是( )
5.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本文着力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B.作者用“乡愁”,而不用“乡思”、“乡恋”作标题,则更深切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的优伤心情。
C.“剪不断”一词很形象,作者用此句来表明离开祖国的“乡愁”是无法剪断的。
D.文中的“乍然”和“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都说明了作者对回乡探亲这件事压根儿就没有心理准备,激动的感情纯属意外产生的。
最佳答案:
1.剪不断的乡愁。(意对即可)
2.乡愁之多、之久、之深。(意对即可)
3.(1)得知大陆探亲的消息。
(2)办妥探亲手续。
(3)计划去大陆的行程。(意对即可)
4.D
5.D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