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把炒米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在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已是第七天了。
这七天,三个人是靠吃野花啃树皮活过来的。
此时,三个人都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个人的目光都很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望着那一把炒米,老班长的喉结蠕动了几下,小个子战士艰难地咽下唾沫,大个子战士的那张嘴很大地张着……
谁也没有敢动那一把炒米,老班长有话: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这句话是昨天夜里老班长端着枪说的。
昨天夜里,老班长刚刚眯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与小个子战士在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点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
第八天的夜里,夜色漆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米嚼下去,趁今晚没有月亮,突围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出去找到队伍来救我们。”
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这时,小个子战士却一把夺过米袋,对老班长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巧。”
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的鼻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还不如枪杆高!”
小个子战士就不再言语,流着泪抹着鼻内流出的殷红的血。
大个子战士狼吞虎咽地把那米嚼了进去。
突围开始了,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在北面山坡上用一阵枪声把敌人引了过来。
突围出去的大个子战士,回望着苇子沟的北山时,那里的枪声正一阵紧似一阵……
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班长和小个子布满了弹孔的尸体。
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之后,就和其他战士一起,把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的尸体掩埋在苇子沟的北山上。
几十年过后,一位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
1.按时间顺序划出文章情节的四个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发生的背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中的“痛悔”是什么心情?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大个子战士此时的心理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选角度,说说你读了本文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开端:开头--谁动我就崩了谁;发展:第八天夜里--紧似一阵;高潮:几天以后--北山上;结局:几十年后--结束。
2.公正无私、舍己为人的共产党员。
3.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4.使情节来个出乎意料的突转,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5.后悔,痛苦,哀伤。
6.对老班长的行为感到震撼,这种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答案不唯一,有理即行。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