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
时间:2025-02-13 06:29:49 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qián()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lǜ()”。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jí()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受“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1.为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qián()lǜ()jí()
2.解释词语。
(1)充耳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头人有什么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文章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比较这两者句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潜;滤;即
2.(1)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
(2)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不为感情所动。
3.因为聪明人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是好听的,而且是有益的。
4.对声音没有兴趣,没感觉,对外界一切都无动于衷。
5.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声音对人们的意义,只有用心听,用心感受,才可以充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
6.当一个人丧失了接受“世界声音”的能力,就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反问句表达语气更强烈,在上文中更具有讽刺效果;陈述句语气平白,缺少应有的感情色彩。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