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妲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1.第一篇文章题为《日》,但作者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月》一文中,作者是抓住月亮什么样的特点来写的?请你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描写来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写作的时间上,《日》《月》两篇短文仅相差一天,请你结合两篇短文,深入体会作品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意思对即可)
2.
(1)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人。
(2)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对光和热的追求,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3.作者抓住月亮冰冷的特点来写的,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意思对即可)
4.因为姬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姬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5.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在两篇文章中同时提剑冷和热。这样也更能表现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