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中秋,品尝“和”的滋味
余味
①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宋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今》中曾写道。
②这一天,人们放下工作,赶回家中,享受人间的真情。儿子,揣一颗孝心,为父母带去浓浓的祝福;丈夫,带一片挚情,为妻子献上无比的温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一天,大家的距离都在缩短。有人拿起电话问候远方的亲人,有人写信提起了久违的师恩,有人发E-mail诉说朋友之间的真情。
④这一天,流浪的游子也收拾起烦躁的心情。一块月饼,一杯香茗,向着无遮的小窗,独揽一隅星月,凉风习习,暗香阵阵,享受从未有过的轻松,体验从未有过的宁静。
⑤这一天,繁忙的商人也淡泊了名利。生意上的工作,暂时搁下;商场上的竞争,暂且忘却。月如心灵之舟,且召一家人围坐月下,共享美景,只为了那份家庭的温馨,只为了那份久违的闲情。
⑥“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上柳梢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不绝于耳的吟哦把中秋之夜唱成千年不渝的思念,万年不变的团圆。月光如水,举家围坐,畅饮笑谈,亲情流泻,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和谐之美就在这明月朗朗的夜晚被折射出来,温暖着一个个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的心房。
⑦在西风已盛,洋节陆续上演的时候,才发觉还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有着不可替代的美丽。洋节的轻松、浪漫与惬意固然可拿来,但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才能享受到那份文化的回归与心性的醇和。祥和、宁静、团圆的中秋,溢满了浓浓的家和国和人和的味道,充满了亲情和爱的味道,那是无法拒绝的中秋的味道!⑧一轮明月下,万家灯火中,”和“的意境唱响中秋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你我身在何方,身处何境,中秋佳节,从来不曾也不可能被我们遗忘。寄托过人类最美好情感的月亮,穿越中国千年历史而来,仍将镀亮人类的无穷个世纪,而”和“的主题将成为贯穿古今,串连起中华民族与世界的一个永恒的梦想!
1.根据文意和划线句的格式,请在第②段所缺处再续写一句。
儿子,揣一颗孝心,为父母带去浓浓的祝福;丈夫,带一片挚情,为妻子献上无比的温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平时的积累,把选文第⑥段所缺的中秋诗词名句补充完整。
(1)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上柳梢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结尾说:“那是无法拒绝的中秋的味道”。这里“中秋的味道”具体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对联特点.请你把下面中秋对联补写完整。
天上一轮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示例:父亲,携一身思念,为子女进去深深的父爱。
2.(1)天涯共此时
(2)千里共婵娟
(3)人约黄昏后
3.家和国和人和的味道,亲俗和爱的味道。
4.示例:人间万里明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