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时间:2024-04-25 00:09:45 栏目:学习方法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⑤故曰,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⑧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
(3)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
(4)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句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C.本文②~④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是讲民心向背的: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失败。
4.填空。
(1)在文中空缺处填上课文原句。
(2)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施行“仁政”
(2)放弃
(3)兵器
(4)归顺、服从
2.(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背叛他。
(2)(一座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意对即可)
3.C
4.(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