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
②阅:查看。
③上:指唐太宗。
④炀帝:指隋炀帝。
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
⑶诚不可缺 诚:_______________
⑷卒亡天下 亡: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源于《桃花源记》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祖先躲避战乱隋炀帝失天下(意对即可)
2、⑴同“邀”,邀请
⑵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⑶确实
⑷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如“无人问津”“世外桃源”“黄发垂髫”等。
5、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和平宁静的理想社会。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