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时间:2024-04-24 18:15:16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488770.html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既然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选项()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6.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最佳答案:

1.B

2.A

3.A

4.C

5.C

6.C

答案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最新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