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论语〉十则》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 )
(2)三省吾身 (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4)见贤思齐焉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否赞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待人处世之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悦”的古字,愉快。
(2)检查,反省。
(3)真诚、诚实。
(4)看齐
2、(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意对即可)
3、示例①:我赞同,因为做人要多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多尊重他人的意愿,以仁爱之心待人。
示例②:我不赞同,因为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集体意志就无法统一,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