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转资金可以理解为若是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到了下年应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资金。结转资金支出时,应转入本年利润科目核算,相关的会计分录是什么?
结转资金支出分录处理
根据准则规定,到会计期末费用类账户应当转入本科利润,主要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费用科目期末结转后无余额。
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税金及附加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外支出
信用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
所得税费用等
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的区别有哪些?
1、定义不同:结余资金是指结算后当年剩余的资金,是在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而造成的当年的剩余资金,一般指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即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结转资金是指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在当期未使用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也就是指在结算的时间段里,由于工作目标尚未达到而暂时没有使用完的资金,也可以说是结余中有专项用途、需继续安排使用的资金。
2、结算对象不同:结转资金是一个工作目标没有完成的结算结果;结余资金是支出预算的一个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的结算结果。
3、下年度使用的情况不同:结转资金是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转资金原则上不得调整用途,将转入下一年按照原用途的预算继续使用;结余资金在下一年度不是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按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一般是要收回国库,用于编制下年度的部门预算,统筹使用。
4、包含支出的内容不同:结转资金包括基本支出结转资金和项目支出结转资金;结余资金指项目支出结余资金,基本支出是没有结余资金的。
本年利润是什么意思?
本年利润是指企业某个会计年度净利润(或净亏损),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借方登记内容为企业当期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与支出,包括主营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贷方登记内容为企业当期所实现的各项收入和利得,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等。
结转本年利润时,通常采取以下方法:
表结法下,各损益类科目每月月末只需结计出本月发生额和月末累计余额,不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只有在年末时才将全年累计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每月月末要将损益类科目的本月发生额合计数填入利润表的本月数栏,同时将本月末累计余额填入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栏,通过利润表计算反映各期的利润(或亏损)。
账结法下(我国采用),每月月末均需编制转账凭证,将在账上结计出的各损益类科目的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资金支出会计分录是什么
财政结转资金是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
事业单位上年结转的未用财政资金(未结转的未完工项目财政拨款在“拨入专款”科目期初数反应)在“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年初数中。
行政单位的结余核算,设置“结余”科目和“结余”账户进行。有专项资金的行政单位,应将结余分为经常性结余和专项结余进行明细核算。经常性结余是经常性收入与经常性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结转成本的会计分录如何做
结转成本的会计分录制作注意:
期(月)末,企业应根据本期(月)销售各种商品、提供各种劳务等实际成本,计算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劳务成本”等科目。
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核算库存商品的,平时的营业成本按计划成本或售价结转,月末,还应结转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产品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本期(月)发生的销售退回,如已结转销售成本的,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确认建造合同收入,按应确认的合同费用,借记本科目,按应确认的合同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合同完工时,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还应结转跌价准备。
确定建造合同的完工进度后,就可以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和计量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合同总收入×完工进度-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的收入;
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合同预计总成本×完工进度-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的费用;
当期确认的合同毛利=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
上述公式中的完工进度指累计完工进度。对于当期完成的建造合同,应当按照实际合同总收入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收入;同时,按照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费用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费用。
扩展资料:
根据会计分录涉及账户的多少,可以分为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
简单分录是指只涉及两个账户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复合分录是指涉及两个(不包括两个)以上账户的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的种类包括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其中简单分录即一借一贷的分录;复合分录则是一借多贷分录、多借一贷以及多借多贷分录。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持账户对应关系的清楚,一般不宜把不同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也可以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