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高考作文的最后准备
时间:2024-01-05 21:16:45 栏目:学习方法建议一:作文有规划,语言忌晦涩
作文的提升当然是个系统工程,难以短时间大成。但抓住两个关键,在较短的时间内,让作文有一个新的变化,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这两个关键,一个是为文思路要合理清晰,忌“散乱”;一个是表达语言要自然晓畅,忌“晦涩”。不必求完美,只要在这两个方面做得基本不差,其实一个还算够用的作文分数就会随之诞生。
为什么学生的文章思路“散乱”?
先说思路散乱。究其原因,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其一,学生对整张试卷答题时间规划不合理。什么时间进入到什么样的题目,心中无数,把握不好整个试卷的答题节奏,给作文留下的时间太短。
我常听学生说十几二十分钟就写完了作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思路根本就不可能厘清,完成800字,填满空格,已是万幸,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的事,想让别人看清楚,自然是不可能的。
其二,不少学生为文前缺乏对整篇作文规划的意识,往往看过题目后,提笔便写,边写边想。
在监考的过程中,我曾关注过许多学生作文前的状况,大抵如此。我们完成一篇像样的作文,至少也需用时半个小时以上。无整体规划,边写边想,势必会造成文意前后或抵触或游离,结构散乱甚至混乱,文章重心偏失等严重问题。
在保证必要的写作时间的前提下,“填满”不是目的,“求佳”才有分数。而为文思路合理清晰,是“求佳”至关重要的步骤。“合理”是思路不出错,“清晰”是思路易于阅读者快速把握。
怎么做到语言表达不“晦涩”?
再说语言表达要自然晓畅。
自然,就是不拿捏不做作,不邯郸学步。晓畅,就是在自己现有的语言基础之上,尽力要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说明白,力求不罗嗦不冗杂。
不少同学求有辞采。有辞采,不是花里胡哨,不是云遮雾罩,更不是不知所云。生命的空白往往就构成了写作的空白。写作考的不仅仅是语言,写作考的常常是我们曾经关注过什么,思考过什么,理解过什么,达到过什么……
写作中,与其在语言上消耗时间去饰弄玄虚,去求浮泛矫情的“优美”,不如将写作的重心调整为在适应题旨要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真实而充分感受到的内容。带着自身生命贯注力的思考与判断,讲述与描写,抒情与痴想,甚至是彷徨与迷茫,苦痛与忧伤,都是引发关注获得赞赏赢取高分最重要的富有价值的内容。书写有自身独到生命体验的内容,比追求所谓“优美的语言”,不知要有价值多少倍。
曾有学生问我,作文得高分,是否必须要写上题记?学生的问题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学生对写作,也可以说是对高考作文,误解与隔膜是多么深重啊。徒有外表、装腔作势的备考思路误人不浅。
我们该想一想,自己的为文思路与语言表达,其间是不是还停滞弥散着严重的黑雾瘴气。这些黑雾瘴气锁着了风景,酸涩了双眼,窒息了呼吸,不清除一下,清理一下,清透一下,清亮一下,我们的作文就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2、意蕴,是一篇文章的弹性
建议三:眼光与心胸,应该“放一放”
如果我们的眼光与心胸“囿”住了,“锈”住了,“滞”住了,毫无生趣地停留在刻板简单的现实上,自然不会得到更理想的分数。放出,才可腾翔。
记得不久前,我翻看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被第一页上的有关秋天的四个词语——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一下子震慑住了。教师上课的时候,透视这四个词语,完全可以将一个奇妙美好的秋天展现在孩子眼前与心头。
这四个词语构成了怎样的一个流光溢彩、气韵飞动的秋天啊!金秋时节,每一寸美好的光阴,都有着金属的质地与光泽,让人倍加珍爱。这一个个汉字就像操场上的孩子,欢蹦乱跳动感十足。
我多么希望孩子们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而是要把汉字的世界看到,把汉字的气质学到。文字的节律,来自于内心的跃动。文字的光亮,来自心底的光亮。孩子的视野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字”上。
我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写成了微博发了出去;不久,收到了一位小学老师热情的回复。她说:“小学生真体会不了这些,尽力记住每个字怎么写,试着能用在自己的日记,就是好学生了!”
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位老师的观点。我以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从来不去力图或帮助孩子将自我的视野放出去,一天天,一点点,视野萎缩。
我和一位高三学生聊作文,我问他:你熟悉什么和喜欢什么呀?他似乎一下子遇见了一个天问,再也说不出话来。没有“熟悉”和“喜爱”,哪有文章!我们仅仅拘泥于窄逼枯窘的“现实生活”中,笔底哪会有波光与水汽,开阔与恢弘。
我个人以为,即便是对一个小学生而言,一个小小的心,一颗优质的心,一腔醇然的心,到底有多大呢?为什么我们做老师的,首先就封闭了孩子视野与心怀中应有的可能性呢,到底是我们“做不到”,还是孩子“达不到”?或许正是我们常年的“做不到”,导致了孩子最终的“达不到”。
我的学生唐诗梦,虽是位女生,可她视域之开阔,笔下矗立而起的浑厚力量,都让我们对她刮目相看。她将北京眼前的大雪与雪中挺立的白杨一直延展扩及到冰寒广袤的俄罗斯,延展扩及到人类深广厚重且优美壮丽的灵魂。这样飞荡雄浑的笔墨,不得不让震颤:
我为这白色大地上笔挺的白杨征服了!此时我蓦地想起,一位远居他乡的俄罗斯作家,曾站在茫茫大雪中久久凝望着树木。他一直深信,雪与树是他祖国的灵魂。
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你说得很对,但我的学生做不到。“放一放”是“做得到”的前提与基础,在备考过程中,老师有必要提醒学生“放一放”,也有必要为学生的“放一放”准备条件和可能;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强化“放一放”的意识,增强“放一放”的能量。不能“放一放”,永远也“做不到”。
4、生活,是一篇文章的光泽
建议四:回归现实生活去理解和发现
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与提升,更是一种教育,是改变“人”的一道深沉丰富的力量。回味生活、再现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把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唤回来。学生辞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自身生活的忽视与冷漠。一味套用古人,一味说人人皆知的浮泛的空话,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极大地枯损封冻学生原本活跃敏感的内心世界。
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一直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平实的现实生活中,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之所以注重这样的考查,是因为对生活能有所理解和发现,是一个人生命质地优良的重要特征。脱出别人的腔调,不靠所谓的“材料”来说话,是一个学生有“真气”的表现。
从成长的角度而言,一个人对生活,有观察,有理解,有思考,有发现,这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一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感受,能思考,能于简单寻常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情趣与价值,能发表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独到的理解,这本身便足以成就他引人注目的分数。这样的学生,心里不仅仅装着“成功”与“目标”,更非浑浑噩噩之辈。这样的学生是正常的,真实的,也是幸福的!
我爸,不抽烟,不赌博,偶尔喝点小酒就诗兴大发。总之,“无公害,纯绿色”。
要是在古代,我想我爸决不会是“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他顶多是一个驾小舟随江波晃荡的渔翁;也决不会是因为不能打仗报国而直跳的陆游——他顶多是一个在院子里种种花的“隐士”。总之,“爸不琢,不成器”。
在作者的笔下,一位爱生活有情趣、不功利不急躁、勤劳朴实的“老爸”形象呼之欲出。现实的平凡与冗杂,并没有消磨与钝化小作者一颗清灵明透的心灵。
提醒学生及时记录生活感悟的点滴,用笔贮存生活,是将细流化为波涛重要的一个手段和技巧。
如若追求考试正面积极的意义,那便是当我们紧张恐惧地坐在考场上,拿着笔,当无穷的不踏实与不可知降临的时候,我们的心中要么浮起空虚乏味、敷衍做作式的胡乱的抵御;要么,会逼出我们精神上心灵里最本质的一种自卫式、超越式的倾吐与坦露。我们自然渴求的是后一种。而要想求得后一种,平时“心”与“脑”不到的地方,考试的时候,“笔”自然不会到。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