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最后30天如何复习语文
时间:2024-01-05 21:16:43 栏目:学习方法最后30天如何复习语文
首先要根据考试说明和考卷结构,列出一张张表格,编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网络。表格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让自己思维清晰化的过程,知识与能力点梳理的过程。列表既要有宏观的文本、题型,也要有微观的审题注意点与解题思路,更要有自己常犯的失误及应对方法。表,不求精致,但求清晰。大表是总的框架,在总的框架下,再切分多个板块,每个板块上,有更细的题型与例题。
表格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盘点以往所学的过程。要利用列表,精准定位,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弥补缺点,发现考点共通点,寻找分数增长点,整合提升备考能力和素养。根据表格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缺陷,哪些要重点复习,重点训练。根据不同板块,发现重点题型、突出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抓好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迅速提升解题能力。
比如:苏北四市二模阅读题《草根画家》第15题 “请简析文中“我”对虹先生这一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就属于重点题型,很多学生要点不全,得分不高。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们解题过程中缺少一个回答“写了什么”这个环节。如果抓住文中写“我”的行为、感悟等,再思考其作用,回答此题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①‘我’两次观看虹先生作画的感受,映衬了虹先生绘画技艺精湛;
②‘我’对山水画的感悟映衬了虹先生高妙的艺术境界;
③‘我’‘默不作声’‘落后几步’的举动映衬了虹先生令人敬佩的品质。”此题和2022年《侯银匠》的第12、14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死去活来”,强化识记
最后一阶段的复习要防止埋头刷题,不抬头看路,也要防止零打碎敲,一盘散沙。可以按照思考——类题训练——思考的步骤,进行思练结合式的复习,做到整合训练,综合思考,整体提升。
一是文本整合,打通文本界限,整合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精选文段,强调整体感知,进一步熟悉各类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等文体的阅读要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提高解读不同类型文本的能力。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的养成,提升阅读理解力。
二是题型整合,梳理题型层级,整合训练各种解题能力。以考试说明和样题为主线,全面梳理各种高考典型样题,明确能力层级,跨界归纳,比较分析,删繁就简,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能力。
三是优题整合,优选典型文本,强化训练必考题型能力。精选练习,在练习中落实常见考点的思路流程和解题技巧。特别要重视必考题型的训练,训练时注意文本和题目的典范性,没有好的训练题,不妨用高考题代替。在训练中要着重提升审题与答案组织的全面性与精准性。
简练沉思,活化素材
最后一阶段的作文提升重在思维训练和素材积累。
一是要简练沉思。“简练”,就是要操练,但不必多,贪多则少得,精练则多得。要精心选择作文题进行练习,凡练必有收获,有时要一题多练,反复修改,在修改提升中寻找到自己的写作路径。“沉思”很重要。在做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迁移,举一反三。会想才会写,想得清才能写得清,想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要强化思维训练,提升精准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品质。要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做到言与思的高度统一,注重情感与理性的个性化表达。要重视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审题包括审视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语”“提示语”“要求语”,从几个方面统一立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要重视写作提纲的训练,提升快速构思的能力。
二是要活化素材。很多同学都准备了大量的素材,但是往往不能为我所用。素材往往是死的,只有经过我们大脑的思考,为我所用才是活的,有价值的。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阅读素材,感悟素材,归纳素材,预想素材的运用。要学会重读过去的优秀作文,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素材多研读,谋变化,求提升。好的作文里必须有“我”,我们还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当然现在不可能去博览群书,我们可以重温以前读过的一些好书好文章,浸淫其中,“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以便在考场作文时写出好的文章。
当然,考前复习技巧也是有针对性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祝愿每个同学在最后的冲刺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事半功倍,日有所进,拥抱幸福明天。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