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写出表现行程风景及诗人喜悦心情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意思: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出自唐代诗人李白
原文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话译文: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东晋时期身在仕中又淡泊功名一心向往山林的人还有王导、殷浩、谢安等。
中国古代另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诗佛”王维,山西太原人,开元九年进士,才二十来岁就夺取了状元。著有《王右丞文集》十卷。他是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他通音律,同时也是位画家。
《凝碧诗》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时期,是为了纪念宫中因不肯为安禄山弹琵琶而慷慨就义的梨园子弟雷海青所作的。
被苏轼赞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从小生活在官宦之家。他当过御史和尚书右丞,官运算不上亨通却也没什么大起大落,后来在终南山和辋川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安禄山称大燕皇帝后,王维还被叛军抓到洛阳,好多文武官员都接受了反军加封的官位。安禄山要王维也接受他原来的官职,王维装病不允,被关在菩提寺内。
一日,安禄山在凝碧池摆酒宴请百官,要乐师们弹奏。王维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家家户户都升起了伤心的炊烟。想昔日同朝的百官们何时才能见到他们原来的天子呢?深宫的槐树应是落叶满地了,可这凝碧池边还在歌舞升平。想到自己的祖父也是个乐官,雷海青民族气节高尚而就义,因而引出了这首诗历史痕迹。
说到诗佛,我觉得王维的名字就和佛有关,他的字叫“摩诘”,维摩诘不正是一位辩才与舍利佛不相上下的菩萨的尊号吗?他是大乘佛教兴起的关键人物。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出生妙喜国土,是毘舍离城中的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王维取了这个名字,想必是与佛有缘吧。
王维早期的诗充满了爱国的热情,晚年的诗中宗教的倾向比较明显,同时还有大量赞美山水田园的美丽风光和对平凡朴实生活的歌颂,或豪迈或幽雅。《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为后人所千古呤诵。
安史之乱被郭子仪带兵平定后,唐肃宗李亨重新掌权,下令追究当时接受安禄山封官的官员并又给了王维一个新官做。他在代宗李豫时官至宰相,有传王维最终皈依佛门,想那也是个圆满的结局。可见《新唐书·王维传》。
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风各异。另外谢灵运、谢朓、储光羲、孟浩然、裴迪等也在此类诗上见长。
云水萍踪认为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演绎过由盛至衰、由强转弱、由治向乱、由兴到亡的过程。为官者讲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多以写山水田园为主的诗人,多是些早年怀有弘道济世之志,空有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然后无奈只有寄情于山水的一些胸怀坦荡之士。他们往往品格高洁而注重自身心灵的修养,因而使文章也充满飘逸潇洒的意境,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和永恒的艺术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