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建筑企业要走好创新自强之道
时间:2023-11-29 15:50:27 栏目:教育资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这个轨道已有一段时间,“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使得市场化较早的建筑业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建筑企业已经陷入新世纪以来最大的困境,资金回笼更加吃紧,工程承接更加困难,市场规模及效益增幅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如何摆脱困境、实现新一轮发展,是建筑企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新的目标任务。
一、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必须认清世界经济形势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已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后最复杂、最不确定前景的新阶段。世界经济总体复苏进程缓慢,美国经济增长刚刚趋稳,日本经济复苏或重陷泥潭,欧洲经济依旧在危机中苦苦挣扎,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集体放缓(不含中国的全球20个最大新兴经济体去年增长预计为2%左右)。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时代,较低经济增长率伴随较高失业率的“新平庸”时代已经到来,也将在较长时期内伴随着各行各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迈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稳健步伐,是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而且,世界范围内经济、金融、政治和外交等相互影响不断加强,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增加,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我国政府在全面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及大格局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主动的姿态,从战略高度推进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以期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得更大利益和更高位势。
二、新常态下建筑企业面临两大不利环境影响
1是房建项目大压缩、僧多粥少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仍在不断深化,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仍有待时日的大背景下,国际国内投资增长仍然后劲不足,融资瓶颈仍然约束明显,特别是国内传统房建市场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呈现大幅度压缩的态势。各地方的楼市政策更加理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已不再提楼市调控,去行政化、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平稳增长已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新常态。有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明确“在3~5年内不再立项政府投资性房建项目及类似项目”,许多企业也抱怨说“现在承接的工程量都不及过去的一半,僧多粥更少了,不少项目部管理人员难以安排到新项目工作”。
2是市场行为不规范、环境恶化的影响。
住建部去年9月开始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为初步遏制建筑施工转包违法分包行为发挥了作用。但是,建筑业多年来形成的产业作用和地位严重不相符、承发包双方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企业数量过多、低价中标横行、工程款拖欠、地方保护盛行等制约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治。《建筑法》及其配套法规近18年未予修订或完善,对建筑市场环境趋于恶化似乎已经失去有力的遏制和治理作用。
三、把握新常态,建筑企业必须走好创新自强之道
在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筑企业不能因为加大的市场压力、不良的市场环境而怨天尤人、无所事事。建筑业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后,放缓发展速度并形成一定市场压力,是由粗放型、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型、集约型高质量增长的结果。建筑市场环境的制度化、规范化,涉及建设工程领域上下游产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得到根本好转,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还是有的。当前,建筑企业首先要从自身建设及改革上下功夫,走好创新自强之道,努力实现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的目标。
1、创新企业基础管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管理等工作。
企业管理基础性工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的工作。该项工作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新常态下,建筑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下新功夫,注意避免做企业文化建设的表面文章,吸引眼球制造影响;同时也要创新制度管理,以人为本、因企制宜,避免企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或束之高阁。浙江中天集团制定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强化“文化品牌”、衔接企业发展战略的经验,以及制定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手册》,强调“综合管理”、确保企业规范运行的做法值得我们广大建筑企业学习借鉴。
建筑企业要把信息化管理作为基础管理工作重中之重,尽快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以真正适应企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发展现代化的需要。当今世界是以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全球任何一家沃尔玛分店卖掉一听可口可乐,几十秒后这个数据不仅传到了沃尔玛总部,还传到了可口可乐公司。如此高效的管理,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我们许多建筑企业虽然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大、耗时长,但离企业上下实际运用、有效运用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在专项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方面(比如bim信息化管理系统),绝大部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还没有上手操作。企业管理、施工管理的信息化进展缓慢甚至流于形式,既与整个社会及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有关,更直接与企业高层管理者“书面报告”“当面报告”“面面俱到”的传统权威意识有关。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勇于放下权威、敢于实际运用,努力为企业内部各层面、各条块,以及与业主方、设计方、监理方、供应方的协调管理建立起通畅的、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渠道。
在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方面,建筑企业高层管理者还要深刻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进入人力资本价值管理、人力资本效能管理时代。要通过人力资本激励措施(比如合伙人制)培养、储备建筑业一批高端人才,通过合作等形式吸引固定的、成建制的施工劳务人员(低端人才),同时建立有效有力的人力资源效能评价及监督体系,为企业在国内外建筑市场新一轮的竞争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持续的能为我所用而未必为我所有的现代人力资源。
2、“行业自律”从我做起,提升并体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实力。
建筑企业不能总把发展方面的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而应该加强自省自律,努力自强自立。外部环境造成的竞争压力及制约困扰,一方面是建筑行业、企业长期维持数量型、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建筑企业诚信度、自律性不高,主动或被动参与恶性竞争、违规竞争的结果。建筑企业诚信自律意识高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化、标准化,必将对整个行业诚信自律、市场环境优化起到标本均治的效果。
建筑企业要着眼于“长远长效”,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来,坚持提供诚信服务、优质服务,不挂靠、围标串标,抵制不合理低价招标,拒绝与“用别人钱、明天钱,做自己事、明天事”的业主合作,勇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某装饰公司成立20多年来,一直坚持践行“大装修”、精细全新装修的理念,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公认,企业规模和效益全面提升,该公司在近几年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仍然以“优质高价”在全国各地承揽大量装饰工程;某建安公司工作重心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每一项工程均以“全优”为目标,在本地不承接标价过低的工程,结果是“工程挑选着做”。相反的是,住建部去年底以来通报的数十起工程质量违规违法典型案例,反映了不少建筑企业诚信自律的缺乏性和危害性,是造成建筑业乱象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难以最终赢得市场、赢得发展的内在原因。
3、加快企业优化重组,形成企业发展的新动力新能力。
新常态下,建筑业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企业追求规模效益已经成为历史,对企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改革重组已形成“倒逼”之势。正如经济学家、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的首倡者李从国博士所说,作为经济改革发展“新常态”的总方针,是针对吃老本争利益的末路经济走投无路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个不具备健康可持续两个基本条件的经济体,灭亡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采取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条件的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应是企业高度重视并需加快推进的现实问题,否则企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将很快处于被动状态,甚至被市场无情淘汰。
建筑企业加快改革重组,也不能仅仅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能放任或安于企业“小富即安”甚至“弱小散差”的境况,要把眼光瞄向同行企业或非同行企业,适时开展强与强、强与弱或者弱与弱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兼并重组,或以收购、控股等方式形成企业新的经营及赢利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为混合所有制的成功提供了法律保障,建筑企业要主动捕捉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发展机会,从而加快形成新常态下企业经营发展的强劲动力和超常能力。
4、创新建筑施工方式,实现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企业的施工方式显得非常落后,直接滞缓了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第一个就是工业化。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最重要的“硬件”,建筑企业作为工业化实施主体,其施工方式与工业化、绿色建筑的要求相差甚远,存在“三不”现象,即创新意识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动力不强,仍未改变建筑业劳动密集型、手工操作多、建设周期长、资源消耗高、标准化程度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少等方面的落后现状。因此,许多建筑企业在国外市场承建工程,或与外资企业合作工程项目时显得及其不适应,难以满足当地市场或合作方的施工管理要求。
据相关数据显示,工业化建筑施工工期比传统工期短35%,混凝土及钢材损耗量、施工用水、现场技术人员均少60%,施工垃圾少80%,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当前,建筑企业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外向发展以及工业化建筑施工的巨大潜力,克服短期内相关政策扶持乏力、市场需求弱小等方面不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的背景下,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施工方式的创新变革,一方面尽快优化项目管理模式,提高施工人员的创新意识、管理水平及专业技能,为工业化建筑施工提供较好的管理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工业化建筑试点工作,不能为试点而试点,要通过有限投入的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产业现代化的质量、技术、安全等标准体系,为全面推行建筑工业化、绿色施工,实现产业现代化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适应国际市场建筑施工先进要求创造有利条件。
建筑企业要想长远发展.该如何走下去
1.一是要强调思路之变。就是要抓好认识上的导向问题,重点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树立大建筑业的概念,从注重承揽大型公建向包括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服务、再造城镇文化的“建城”转变。
要看到新常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经济减速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克服依靠扩张规模发展、做好结构调整的空间,使我们腾出时间从内部管理抓起,苦练内功,驱动内生动力。3.三是要共议破题之举。就是要加强产学研政及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4.四是要探求创新之道。
创新是一切工作的灵魂。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营造创新环境、培植创新土壤、释放创新活力,通过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接地气落实处,提升发展质量和生产效益。
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谈到创新对于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应该没有人怀疑。但在我国,实际上创新还只是一小部分企业的事。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似乎与创新无关。为什么会这样呢?外部因素固然很多,如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尚未形成,创新动力与激励不足,创新投入与风险过高、不创新也能获得良好收益等等。但是,为什么在同样条件和背景下,一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创新典范,另外一些企业却表现平平?归根到底,企业还是要从自身寻找问题和不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市场日益复杂险峻、变幻莫测,过去许多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温床,如人口红利、改革开放红利、资源环境红利,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都不复存在。“不创新毋宁死”越来越成为铁律。无论是为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还是企业自身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比以往更加紧迫,更加难以回避。为此,中小企业必须要在创新上有勇气去尝试、有责任心敢担当、有智慧谋划策略。
首先,要充分认识当前阶段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有意无意地走了一条要素和投资驱动发展之路,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20世纪90年代,政府和企业以持续大量投资,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引进从全球市场上可以获得的先进技术、技术装备,建立起现代化、高效率、适应于大规模生产的工厂。
在资本密集、劳动密集、规模经济特别明显的基础原材料、标准化产品和零部件等产业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最重要的制造基地。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延续到今天,我们不仅感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实施再工业化,使得我国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我们不及时、果断地转变发展模式,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将难以为继。
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可以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型,那么因缺乏技术进步的支撑,经济效率上不来,使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不仅居民不能更多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且资本积累获得的可能是“负财富”,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终结并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在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责无旁贷。其次,中小企业经营者对创新要有必胜的信心和敢为的决心。
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说过,“任何人,只要他的生命维系于创新,就都能创新。”拉丁语中还有句言,大意是“需要是发明之母。”历史充分证实,只要万不得已、无路可退,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例如,著名的创新型企业美国3M公司就是这样走上创新之路的。
1906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六个矿工在把个人储蓄都投在“无价值”的沙砾坑上之后,他们面临着破产。他们原本希望会开采出有价值的矿物,但他们只找到了沙子。绝望之下,他们发明了砂纸(3M的第一件产品),接下来的就是辉煌的历史了。发明和创新永远没有止境,永远都有机会,但它们属于勇敢者和拼搏者。
为此,中小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要将创新作为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要有采取创新行动和实施创意的紧迫感、危机感,还要相信付出总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企业从上到下每天努力追求更多的数量、更好的质量、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顾客满意度,自然会有创新产生;反过来,持之以恒地努力创新,企业也自然会获得上述业绩和成果。再次,中小企业经营者要有舍我其谁的创新使命感和企业家精神,并营造适宜创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是企业家的职能,发明创造是企业家精神的反映,中小企业没有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就不会有成功的创新。实施证明,凡是拥有优秀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就强,反之则相反。企业家及其创新创业精神是企业成功创新的关键。
但这并不意味着员工对于中小企业创新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一个拥有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企业一定有一个鼓励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使所有人都能够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由于普通员工最熟悉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顾客联系和接触也最紧密,因而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产品和服务的不足,对其加以创新和改进也最具优势。对于资金和人才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普通员工是最宝贵的创新资源,而这一点恰恰是被许多企业所忽略的。
如果他们做不出英雄般的业绩,不招惹麻烦,繁忙的经理很容易忽略普通工人及其想法。为企业生存而奋斗的中小企业经营者,绝对不能压制新思想的最丰富来源,要给员工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并给创新者以合理的回报与有效激励。复次,中小企业要重视非技术创新。
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后者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工业制造类企业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非技术创新同样也不容忽略,甚至更加重要。因为成功的企业不一定是技术领先的企业,但一定是在制度、管理或商业模式方面领先的企业。
例如,华为之所以能够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通讯设备行业的领头羊,其员工持股制功不可没。当今美国企业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40%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之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商业模式创新,核心是价值创新。美国的苹果公司和中国的海尔集。
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对推进新常态下的企业成长,要向创新要活力的看法 .
经济“新常态”的基础是企业“新常态”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中国经济 “新常态”的基础。那么企业的“新常态”又新在何处?或者说企业“新常态”的特征有哪些?首先,企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微利”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主要依靠信息、知识和技术这些新要素,依靠创新获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利润。在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下,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利润的获取将更加艰难,那种期待一夜暴富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积小利为竞争力的企业将成为常青树、不倒翁。其次,以现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物联网企业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已经初步形成覆盖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通信业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改变着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全过程,产生新的业态,发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领着企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带来新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再次,中小企业成为“新常态”的主力军。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亿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提供工资性收入。随着国家反垄断的规范化,国家将加大对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垄断的监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术进行垄断的机会逐渐弱化,相反,国家在财税政策、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创业兴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内在活力和动力的企业群体,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将发挥主导作用。
很显然,中小企业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成为“新常态”的重要特征。最后,企业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常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企业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与配置加速,中国企业通过引资、引技、引智的方式,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带向国际市场,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制造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渠道,尤其是资源、能源、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跨国经营不可阻挡。
“新常态”下企业要抓住四大机会面对“新常态”这样的大背景,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逐渐强身健体,同时要抓住机会,有所作为,少讲“逆势而上”,多说“顺势而为”,关键是要抓住四大机会。一是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机会,尽快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速换挡步伐,始终使企业走在“新常态”的潮头。二是抓住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带来的改革机会。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企业结构,“新常态”为企业加快混合所有制结构的建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建设,改变企业僵化、缺乏活力的经营体制,将使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三是抓住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长期战略蕴藏的政策机会。新型城镇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巨量的投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产阶级群体的蕴育,为企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四是抓住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机会。
中国的改革尽管已经30多年了,但由于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总体上尚很陌生,很多企业尚不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来配置资源,发展自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走在市场高端同时有能力创造市场的企业提供了机会。“新常态”下企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进入经济“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大多数企业面临一道坎。顺利跨越,前程似锦;超越不了自己,生死难料。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强调内外平衡,把握发展主动权。在价值观上,企业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责任账,既注重当前,更注重长远;在经营观上,以多元共赢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竞争对手的合理关切,在谋求企业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在对外开放战略上,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服务贸易,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社会责任承担上,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治理机制完善和规则制定,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具体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时,还可参考以下策略。智谋为先,审时度势。
“新常态”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谋发展、做决策,不能凭感觉,而是要关注大势,特别是面对未来的差异化调控,企业应更讲究经营战略与战术。哪些地方该支持,哪些地方不支持,政府会有所侧重,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借势发展。精专为上,强化主业。
扩张的时代过去了,企业也要收缩战线,不要再继续简单扩张,要向着精、专方向发展;要立足主业,立足产品,做好品牌。要尽快缩短技术差距。要懂得整合资源,嫁接改造,缩短新技术的研发时间。
企业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整合资源,通过收购兼并国内或国际企业,在其技术基础上实现独立创新,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捷径。资本为王,纵横联合。“新常态”下的企业应考虑如何使有效资产尽快进入资本市场,全力以赴推动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纵向的、横向的、跨国产业的整合,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资本充裕的基础上,储备战略资源,要深刻理解商业模式的变革,做强实体经济。
创新为本,科技引领。“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实体经济之中,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引导企业与互联网接轨,在全球铺设营销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企业决策者要懂得,过去造就富翁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现在造就富翁的是互联网行业,未来造就富翁的将是金融业。
企业、政府、社会三向联动“新常态”下的企业要大有作为,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企业眼睛向内、做强自身的基础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企业实现超越的保障。政府、企业、银行要三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动,加强沟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气,才能帮助企业通过考验。政府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现阶段,融资成本侵蚀着企业的平均利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基准利率过高。银行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属于非常规企业,国家以常规企业的考核机制对银行进行管理,这种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使得银行运用霸王条款,将实体经济微薄的利润转变为银行的利润。这种状况不改变,会使得实体经济企业在“新常态”下难有作为。
要松绑贷款担保条件,释放企业积极性。在当前互保危机频发的情况下,银行对。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