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甲]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班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选自《斑羚飞渡》)
[乙]
我打猎回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行走,我的狗跑在我的前面。忽然,它缩短步伐,开始潜行,似乎在寻觅猎物。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角嫩黄、头生柔毛的小麻雀。它是从巢中掉下来的(因为风猛烈地摇动着路旁的桦树)。呆呆地伏在地上,孤立无援地张开羽毛尚未丰满的小翅膀。
我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它。突然,从附近一棵树上落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子跟前。它倒竖起全身的羽毛,惊惶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叫声,两次扑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边去。
它是扑下来救助小麻雀的。它用自己的身体庇护着幼儿……它整个小小的身体因恐怖而战栗着,它小小的声音也哽咽、嘶哑了,它在牺牲自己了!
在它看来,这狗是多大的怪物啊!但它不能因为有危险,就躲在高高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理智更强的力量,使它扑下身来。
我的狗站住了,倒退了,……看来,它也感到了这种力量。
我赶紧唤住惊愕的狗,而且怀着敬意走开了。……(选自屠格涅夫《麻雀》)
1.读后请说说两篇选文有哪些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有哪些不同之处
[甲]文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一种比它的理智更强的力量,使它扑下身来”,“理智”指的是什么?“更强的力量”又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的课文提示中问:“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在震惊的同时,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你说说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你会想到什么?你又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两文写的都是动物种群面临危险时,年长者奋不顾身,以死相搏的悲壮情景。两文都有救助者与被救助者的极传神的动作、神态描写。两文中的“我”都是狩猎者,都眼见了面前的悲壮的一幕,其中都有“我”的心理描写。
2.[甲]文中的“我”:眼见斑羚群体面临灭顶之灾,却只是一旁观看,只是“目瞪口呆”,显示出人性的冷漠。
[乙]文中的“我”:在亲眼看到麻雀奋不顾身扑向猎狗时,不只是心灵受到震动,而是急忙唤回惊愕的狗”,而是“怀着敬意走开了”。显示出人性的善良与良知的显现。(意对即可)
3.“理智”指对猎狗它根本无可奈何。“更强的力量”指对幼雀的母爱。
4.示例:我会想:
①“我”为什么光在旁观看那惊心动魄的悲壮的一幕,却不肯动一点恻隐之心,去救助斑羚,去制止这一场残酷的追杀行为
②人类在关爱自己的同时,还应关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关爱与人类共生的自然界,而不能随意破坏,乱捕乱杀。
③鸟兽类尚有这种互相救助的行为,我们人类在遇到危险时更应显出舍己为人的精神,敢于抵御强敌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问“略”。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