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 题。
本始①三年,是岁,颍川太守赵广汉为京兆尹。颍川俗,豪杰相朋党。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②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为筩③,受吏民投书,使相告讦。于是更相怨咎,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名,由是入为京兆尹。广汉遇吏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行之发于至诚,吏咸愿为用,僵仆④无所避。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案之,罪立具,即时伏辜⑤。尤善为钩距⑥,以得事情,闾里铢两⑦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其发奸伏⑧如神。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本始:汉宣帝刘询年号。
②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
③筩:通“桶”瓦器;筩,竹筒,即检举箱。
④僵仆:死亡。
⑤伏辜:服罪。
⑥钩距:辗转推问,追查真相。⑦铢两:二十四铢为一两,比喻轻微。⑧伏:揭发隐秘的坏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禽:通“擒”,捉拿。
B.盗贼不敢发 发:说话。
C.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 厉:勉励。
D.案之,罪立具 案:查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吏咸愿为用 慎勿为妇死
B.皆知其能之所宜其出人也远矣
C.行之发于至诚青,取之于蓝
D.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广汉治理京兆的一组是( )
①广汉为筩,受吏民投书。
②事推功善,归之于下。
③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
④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
⑤其发奸伏如神。
⑥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宣帝时,颍川豪族大姓互相勾结,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前任太守没有一个敢于制裁他们。
B.赵广汉任颍川郡太守,上任伊始,就将原、褚两大豪族的首恶分子逮捕处决,震撼了全郡。颍川治安好转,政治清明,赵广汉也因此调任京兆尹。
C.赵广汉任京兆尹后,对待下属官吏热情而周到,把功劳都归于他们。赵广汉审讯奸人,揭露阴私,很有本事,百姓认为他得到了神灵的帮助。
D.赵广汉担任京兆尹,将长安治理得政治清平,得到官吏和百姓的称赞,认为他是汉朝建立以来最好的京兆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B
2.A
3.D
4.C5.(1)颍川郡有原、褚两个大姓家族,横行不法,其门客做强盗(残害百姓),前任太守没有一个能捉拿和制裁他们。
(2)长安城有几个年轻人聚集在偏僻小巷的空屋内,商量共同去劫持他人,他们坐下话还没说完,赵广汉派来的官吏已将他们捉拿,(他们)都承认有罪。
答案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