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迁为武安君。伐韩之野王,

时间:2025-02-13 05:24:23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迁为武安君。伐韩之野王,」,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500390.html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迁为武安君。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受之。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赵使廉颇将。秦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①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②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后秦王使王龁围邯郸,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

注释:

①马服:指马服君赵奢。

②阬:活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兵,迁为武安君——迁:调动官职,指升官。

B.赵王数以为让——让:谦让

C.秦军详败而走——详:通“佯”,假装

D.武安君遂称病笃——笃:(病)重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导致秦王让白起自杀原因的一组是()

①由是与应侯有隙 ②王听之,皆罢兵

③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④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⑤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 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下野王,上党和韩国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中,上党守将只好用归顺赵国的方法抵抗秦国。

B.秦军多次击溃赵军,廉颇坚守营垒不和秦军交战,所以白起用了反间计,最终成功地让赵括代替廉颇出战。

C.白起与赵括打仗,使用了诱敌深入等方法,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打败了赵军。

D.白起考虑到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可能会作乱,于是用欺骗的办法,把他们活埋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B

2.C

3.B

4.(1)秦国最伤脑筋的,只是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而已,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

  (2)应侯(又)请他,(武安君仍是)辞不赴任。于是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流放到阴密。(意对即可)

答案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最新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