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童年与树 树与一个人的关系,是和他的童年密不可分的。所
时间:2025-02-13 03:17:18 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童年与树
树与一个人的关系,是和他的童年密不可分的。所有曾经在童年眼眸中蓬勃生长过的树,才能留下彼此与四季共处的记忆。
那时南方小城的街道两旁栽种最多的是法国梧桐。它正式的名字很乏味,叫二球悬铃木,之所以叫它法国梧桐,不过是因为旧上海法租界的街道两旁,最早开始大范围种植这种树。而法国梧桐其实是在英国培育的,所以,英文里就应该是伦敦梧桐。它自然不是中国古诗里的梧桐树,那完全是另外一种树,可以制作古琴,可以让凤凰停栖,与月光对照有清冷的气质,是一种很美的中国古代的树。法国梧桐是个外来的杂交树种,是舶来货,因此也没有传统文化意味中的惺惺相惜之感,但它是我童年的树。
那些曾经在家里大宅子外面的法国梧桐,应该至少存活一百年了吧。因为它们看起来需要好几个孩子张开手臂才能合抱。也因为它们高大,在一年一度的台风来袭时,经常遭殃,被刮断的树桠枝干铺满整条街道。它们枝叶繁茂,路面在夏天从无烈日光照,淡淡的金色光斑从浓密的绿叶里筛洒下来,在柏油马路上跳跃晃动,铺成闪烁的光影。两边的树冠彼此交织,搭成清凉的绿色长廊。即使有车辆来往,也不觉得灰尘扑面、空气污浊,大树吸收掉很多污染。洒水车也是经常来的。马路一洒透,树叶的清淡气味就浓郁起来,空气中湿湿的芳香,让人清爽。附近宅子里的儿童们,围绕着这些大树,捉迷藏、下棋子、跳皮筋、捉昆虫,日夜与它们在一起。大人们也不例外,夏天都在树下搭桌子吃晚饭,啃西瓜。
后来,我再未见过这样高大的法国梧桐。也可能是因为它们被我的回忆异化了,闪烁出现实未必黏合过的精神光亮,它们在我的心里,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纯粹的关于岁月的深深的记忆。在幼小的我看来,那些树,一棵一棵,其实就是一个一个老人。它们见证过多少变迁,又给予过人们多少乐趣与庇佑,每一棵老树里面,一定停留着一个静默而高贵的灵魂吧。这是小时候的我所坚信的。所以,我看见童年里的自己,在吃完晚饭后,有时心里寥落,也不想找小伙伴,就在暗淡的路灯下,贴着一棵古老的法国梧桐,一边用手剥着粗糙的老树皮,一边无所事事。那时的树,在夜色里清幽,显示魔力,大大的掌形树叶在风中窸窣作响,叶片上有细细的白色茸毛。夏夜因此闪烁出格外神秘而跃动的童年畅想。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为了拓展路面,这些树全部被砍伐了。整整一条街道的百年大树,消失得了无踪迹。我相信那些积聚在粗大树干里的静默而高贵的灵魂,在树干被伐倒的一瞬间,就回到星光闪耀的夜空中去了。是的,一定是这样。
在城市里,新落成的住宅公寓总是很华美,房间里也可以布置得尽如人意,但是周围的环境会凸显出没有底气的荒芜来,那是因为新建筑附近的花园及街道边的树,大多是新栽的树苗。树干细伶伶的,树叶稀少,树的数量及绿阴密度,与路面范围不成比例。在这样的街道上散步,人是惶惑的,宽阔的大马路上车来车往,阳光在头顶赤裸裸地曝晒,即使戴着凉帽也觉得浑身冒烟。此时,就很有可能对大城市这个概念产生一种绝望的心绪。人没有了依傍,人没有了支撑。所有的一切,都是曾经被扫荡过的,被清除过的,被抛弃过的,然后开始新的拓展、利用和占有。老的旧的传统的根基没有得到照顾和保护。如此一批一批开发出来的,是一往无前而无所依据的商品。人存活在一个充满商业气息却无比贫瘠的氛围里,又该会有怎样的心绪。成人的世界,尚可麻木度日。童年中的孩子,则一定需要有一棵大树,陪伴他一起成长,带来四季变迁的感受和心得,扩大感情和想象的容量,见证生命的真实与尊严。就是这样的一棵树,在岁月里迎风傲立的大大的树。那会是他的第一个朋友。(《读者》2009年第17期)
1.法国梧桐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中的惺惺相惜之感,但它是我童年的树,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那些树,一棵一棵,其实就是一个一个老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新落成的住宅公寓附近新载的树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老的旧的传统的东西逐渐消失,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法国梧桐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法国梧桐是我童年记忆的象征。法国梧桐是我童年精神的寄托。(若答安慰我童年内心的寥落或引发我童年的畅想也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法国梧桐经历了岁月的沧桑,见证了世事的变迁。法国梧桐给人以清爽、乐趣和庇佑,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
3.表达作者对传统根基被破坏、商业气息弥漫的社会现象的失望之情。对比反衬出作者对童年的树(法国梧桐)的感情的深厚。
4.“略”。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