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买馒头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子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趁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层。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混沌。
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看见了生命的庆善与热望。
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
(选自《林清玄散文作品集》,有改动)
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请分点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一段文字插入原文,最恰当的一项是()
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
A.⑩段之间
B.段之间
C.段之间
D.段之间
3.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的句子。请赏析第⑩段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文与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资料链接: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选自《求好》,作者林清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2)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
(3)馒头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2.C
3.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老人虽经历悲苦与无奈,但仍对生命充满庆喜的那份淡定与乐观,这种情怀还将深深地感染身边的人。
4.人生应该不断地追求,要乐观,并懂得知足、感恩。
(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