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段中插叙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 )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5.试分析“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划线字含义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两个“踌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子。
(1)“迂”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①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②南京旅馆到车站
③父亲
④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2.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
3.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4.C
5.甚:很,写出父亲嘱咐茶房时认真仔细的程度;颇:很,相当地,写出父亲犹豫考虑的样子。这两个词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6.父亲还是不放心父亲一片爱子深情
7.(1)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2)衬托出父亲始终把作者看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
8.说明“我”那时还不能体会父亲疼爱儿子的心情。
(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