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文言文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__________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_____
(3)足兵 兵:___________________
(4)民信之 信: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1)兵器(2)疆界(答“限制”也算对)(3)军备(军队)(4)信任,信用
3.(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5.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 (“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