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夸父逐曰》,回答1——4题。
夸父与曰逐走,入曰;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夸父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夸父与曰逐走,入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弃其杖,化为邓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未至,道渴而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神话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夸父为了追曰,以致“道渴而死”,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得?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①追赶;
②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④代词他的。
2、答案:
①还没赶到,在半路上就口渴而死了;
②他遗弃了自己的手杖,(手杖)化成一片桃林。
3、答案: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原望和顽强意志。
4、示例:
①值得。因为:夸父逐日,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虽然“道渴而死”,但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所以是“值得”的。
②不值得。因为:夸父逐日,在追的过程中,明知事情不可能成功,却偏执迷不悟地去做,以致“道渴而死”,也没有达到目的。所以是“不值得”的。
(意思对即可)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