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嗜:_____________
(2)弗之怠弗:_____________
(3)宋濂尝与客饮尝:_____________
(4)间问群臣臧否臧: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1)爱好(2)不(3)曾经(4)善,好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意思对即可)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