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共10分)人口与环境①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二三百

时间:2024-04-24 15:40:32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共10分)人口与环境①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二三百」,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486952.html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共10分)

人口与环境

①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二三百万年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增长一直是很缓慢的。从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明显加快起来。目前,地球上的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据统计,1990年世界人口达到了53亿。

②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与世界人口的基本相似(如图)。以解放后为例,,翻了一番还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

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这些资源都需要从环境中获取。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必然要向环境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然而,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样,人类不断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便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④就拿耕地来说,耕地上生产的粮食是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然而人类所拥有的耕地现状却不容乐观。地球表面的陆地大约只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而耕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1%左右,并且可供开垦而尚未开垦的耕地已不多。与其他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多耕地变成了住宅用地,再加上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因素,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据统计,1951年,我国耕地有1.08亿公顷,人均耕地0.19公顷。到了1981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下降到0.99亿公顷,人均耕地也只有0.10公顷了。如果人口再无节制地增长下去,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

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甲]我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乙]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生活。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丙]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丁]可见,人口过度增长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的重要原因。

⑥为了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地发展。

小题1:给第⑤段中划线的字注音。(2分)

(1)失调()(2)沟壑()

小题2:根据第②段上下文,选取图表中有关数据,将中的句子补写出来。(2分)

小题3:第④段划线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4: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它主要是为了说明。(2分)

小题5:简要概括第一部分(①至⑤段)的大意。(2分)

最佳答案:

小题1:tiáo hè

小题1: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1990年则增长为11.6亿(或:增长了6.2亿)

小题1:不能删去。“大约”表明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是一个约数;删去“大约”,则说得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小题1:列数字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

小题1:说明了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以及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的严重后果(或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答案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根据词语写拼音的能力。结合平时的学习加以认读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认读图标的能力。根据对图标的认读来补写句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表态 解释 分析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大约”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大体可用如下方法:方法 特征,在分析特征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一到五段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考点核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最新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