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
时间:2024-04-24 13:42:48 栏目:学习方法题目内容: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京师②鲁③私④殁⑤既⑥涕⑦盖⑧有
2.翻译:
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
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
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
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最佳答案:
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
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
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答案解析:
1、关键词:⑥涕,古今异义,眼泪;⑦盖:大概,表推断;⑧有:通假字
2、疑难句子:
②奇轼言,尽以告之:奇:认为……奇怪;“尽以告之”省略句,应为“尽以(之)告之”
3、“得”,在这里不能解释为“见到”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
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译文】
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到乡里的私塾学习。有个来自京城的学者拿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里的先生看。苏轼在旁边偷看,以便学习其中的诗词,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你为什么要知道他们?”苏轼回答说:“他们是天上的神仙?那么我不敢知道。若也是凡人,那为什么不能知道。”先生对他的话感到很惊奇,就把那些人都告诉他了。并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有生之年一定要认识他们。嘉佑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入葬以后,立上了墓碑。苏轼读完碑铭。痛哭流涕,说:“我听说他的为人已经有5年了,可是却见不了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