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藜①孔子列国周游时,他和弟子们被陈蔡两国大军围困荒野

时间:2024-04-24 11:44:13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藜①孔子列国周游时,他和弟子们被陈蔡两国大军围困荒野」,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484168.html
题目内容: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孔子列国周游时,他和弟子们被陈蔡两国大军围困荒野。为避免承担杀天下大贤的恶名,他们只是围而不杀,等其粮绝饿死。孔子便带领弟子们,就地采撷野菜为食,将名为“藜藿”的野菜制成汤羹,那时候,这种野菜只有贫困下贱之人才会采食,滋味寡淡,难以下咽。孔子却欣欣然吃下野菜汤,讲道:昔年尧帝就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吃粗粮,喝的也是这藜藿制成的汤羹。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孔子一直慷慨讲经诵歌,弦音不绝,直至楚兵解围。从此,孔子甘之如饴的藜藿汤羹,被看作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象征。

②今人将植物分类中隶属于藜科藜属的植物,统称为藜,也就古人所说的藜藿。春日,藜萌发出嫩芽,可以采摘作为野菜,古时为贫贱人所食。例如白居易写青年士子尚未发迹时的贫困模样:“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意思是衣衫褴褛,权且采藜为食。相比于藜藿的低贱,精美的肉类和粮食则被称为膏粱,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

③待到秋季,原本鲜嫩的藜可以长到近一人高,变成一大丛乱蓬蓬的野草。此时选取干燥的枝条,可以制作拐杖。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原本隐居山林不问俗务,却被司马师求贤若渴的姿态打动了——在得知山涛老母亲年迈时,亲赐了一根“藜杖”。那时候,“藜杖”被看作子女尽孝道时,应为父母准备的生活用品。司马师此举,意味将山涛之母当作自己的生母一般侍奉,也难怪山涛为他死心塌地地效命。而实际上,干枯的藜并不足够结实,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④藜,在我国极为常见,是一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生于路旁、荒地、田间、房前屋后。李时珍称,某些种类的藜茎紫红色,又名“胭脂菜”“鹤顶草”。古代方士采石练丹,将其或捣乱煮成干粉,或烧为灰粉,可用于提炼硫磺、矾石等矿物,并用于制作汞和砒霜。至于民间,则因藜中多含碱,烧为灰土可用于洗涤衣物,故而称这为“灰涤菜”,而后简化为“灰菜”或“灰灰菜”。

⑤明朝《野菜谱》中将藜称为灰条,曰:“灰条处灰条,采采何辞劳。野人当年饱藜藿,凶岁得此为佳肴。”但如果食用过量,有可能导致皮肤浮肿,甚至出血,所以明清时即使在民间,除非饥荒岁月,否则很少有人将藜当作野菜食用。倒是有人将含碱的藜叶捣烂,涂抹于蚊虫叮咬之处,用于消肿解毒。藜的茎枝烧成灰后,涂抹可治瘊子,或用于将痣点掉,可谓古人廉价的美容药品。(选自《博物》2014年第三期)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小题2:请指出本文第①段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B.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这种用法从修辞角度看是借代。

C.“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若去掉加点词,文义改变。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对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诗句“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正确的理解是:朝庭官员们的决策多么错误,以致于那些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最佳答案:

小题1:本文说明了藜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一点1.5分)

小题2:记叙(1分),通过简洁的叙事,说明了藜被看作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象征的来历(2分)。

小题3:作引用或引用说明法(1分),通过引用《野菜谱》的记载,说明了藜具有食用价值(1分),使说明更丰富充实、具体可信(或增强了语言文采)(1分)。

小题4:D

答案解析:

小题1:

这是一道内容概括题型,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为:

1、找全文的中心句或关键句;

2、结合文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对文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此题就是运用找文中关键词、句的方法,如第3自然段中的“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这是文章的关键语句。因此就总结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说明了藜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

小题2:

试题分析:文章的表达作用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因此第一段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因为这儿讲了一个故事,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文章中也指出了藜藿的象征意义:被看作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象征。

小题3:

试题分析:因为是引用了《野菜谱》中的内容,因此此处的说明方法为引典籍。日常学习中的说明方法中只有在《中国石拱桥》中涉及到了,其余说明文没有涉及,学生们日常练习也不多,对此种说明方法较为陌生。但可以以引用的修辞手法为依据,结合说明文文体特征来完成此题。

小题4:

试题分析:这类题可以采用选项与文章的内容一一对照的方式来完成,D项中的“藜藿”不是指“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人”,此处“藜藿”指百姓。

考点核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最新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