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以人为鉴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ō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日:“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è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
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
⑤薨:公侯死称薨。
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皇帝自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郑公魏征卒
(2)并为书石
(3)可正衣冠
(4)朕亡一鉴矣
2.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
3.选出对划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郑公魏征卒 ③并为书石 ②士卒多为用 ④得鱼腹中书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4.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死
(2)写
(3)使……正
(4)丢失
2.“略”
3.C
4.说明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和别人的意见,使自己少犯错误。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