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是日更定( )
②余拿一小船( )
③长堤一痕( )
④客此( )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④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最佳答案:
1.①完了,结束
②撑,划
③痕迹
④客居
2.①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
②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
③有两个人在铺着毡子的地上相对而坐,一个童仆正在煮酒,那炉火正旺。
④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3.D
4.B
5.①痴
②由面到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答案不唯一)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