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宋史·赵普传》)
【乙】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坠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敢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司马光《涑水记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卒用其人()
(2)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3)上怒,诘其故()
(4)自当有史官书之()
2.下列句中加粗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太祖乃悟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普又以其人奏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苛政猛于虎也
3.翻译下列各句。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以尚急于弹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怀齿欲讼我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终于、最终(2)曾、曾经(3)责问、诘问(4)写、书写、记、记载(各1分)
2.A
3.(1)赵普脸色没有改变(或“面不改色”),跪下去(或“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了家(或“拾起撕碎的奏章回了家”)。
(2)我认为(上奏的事)比你打鸟(或“用弹弓打鸟”)的事还要急迫(或“紧急”)。
(3)你把牙齿放在怀里想要告我的状吗
4.示例一:他们遇事都镇定自若(或“沉着冷静”)。赵普在太祖盛怒而撕碎奏章时,面不改色,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某臣在太祖因盛怒而打掉他两颗牙齿时,慢慢地弯腰拾起牙齿放在怀里。
示例二:他们都能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赵普不顾太祖盛怒极力为国家举荐人才,某臣不顾太祖盛怒劝谏太祖不要耽于游乐,要关心国事。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