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又何间焉()⑵小惠未徧()
小题2: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入见。乃入据陈
B.再而衰,三而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肉食者谋之为人谋而不忠乎
D.何以战以君为长者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4: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血肉饱满,奕奕动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从曹刿身上汲取些什么?(3分)
最佳答案:
小题1:参与通“遍”,遍及
小题2:C
小题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小题4:曹刿在鲁国危急之时挺身而出,足见他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命感。在作战过程中,曹刿能仔细观察,谨慎从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汲取的。
答案解析:
小题1:
这是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的题目。小题(1)要注意“间”是古今异义词,要记准它的古义;小题(2)“徧”是一个通假字,要注意通的字,并解释意义。
小题2:
试题分析:A中前面的“乃”意思是连词“于是,就”,后面的“乃”是“才”的意思;B中前面一个“三”解释为“数字三”;后面的“三”解释为“几”。D中前面的“以”是“凭借”的意思;后面的“以”是“把”的意思。所以只有C中两个“谋”都是动词,谋划。
小题3:
试题分析:这个翻译句子中要注意“狱”和“情”的古今异义。
小题4:
试题分析:这其实是一道考查人物形象的变式题。曹刿在国难当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体现了一个臣民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在战场上,他不急于冒进,细细观察之后才追击,体现出作为一个古代军事家的谨慎小心。这都是我们今人应该汲取的美好东西。这道题主要考虑分析清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就可以了。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