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从汉到元,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请回
时间:2024-04-18 09:26:33 栏目:学习方法题目内容:
(12分)从汉到元,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请回答:
(1) 汉、唐时期都曾出现地方权力过危及中央集权的现象,分析指出其原因。(6分)
(2)宋代采取对地方进行极端限制的措施有何利弊?对此元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
最佳答案: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随着诸侯王实力的增强,日益威胁中央政权 。(3分)
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阵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分)
利:消除了地方权重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分)
弊: 地方无权,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元朝统治者吸取宋代教训,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相对较大的权力。(3分)
答案解析:
从汉至元的地方行政制度:
(1)汉朝: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点评:规律小结: 1.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中央是否能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地方,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巩固的关键点。
3.很多地方行政制度都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考点核心:
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