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

时间:2024-03-12 06:37:02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412093.html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竞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署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

②刺取:刺探。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人云中、代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遇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

A.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

B.公府不案吏,自吉始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

C.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岁竟奏行赏罚而已

D.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B

2.D

3.C

4.(1)御史大夫仓促间不能知道详情,因而受到责备;而丙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是车夫的功劳。

  (2)正当春天,还不应当很热,害怕牛行走不远却因暑热而喘息,这意味着气候不合时令,担心会有所伤害。

答案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最新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