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6分)管仲论(节选)(北宋)苏洵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时间:2024-03-10 10:27:39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6分)管仲论(节选)(北宋)苏洵管仲相威公,霸诸侯」,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394444.html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6分)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霸诸侯,攘夷狄攘:打击

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2分)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小题4:把下面三个(含两个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4分)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3分)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3分)

最佳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

(3)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答案解析:

小题1:B项根据上下文,此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因而“顾”意为“回头看”。A项可根据上下文句式对仗推断出,C项此处根据语法应该是一个副词,修饰“举”,而“且”字当副词时意为“将要”“暂且”,根据句意,选“将要”;D项可根据此句中“絷威公之手足”的结构推断出。

点评: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

①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

③是假设管仲这样做;

⑥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

点评: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小题3:试题分析:D项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点评:归纳或概括文章内容类型的题,一般都是选择有错误的一项,一般都是从曲解词义、张冠李戴、时序颠倒、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几个角度考查,可将四项全部到文中进行对照,仔细核对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得出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代官吏任职术语。

(1)中注意“盖”是发语词,不译,“由”为“原因”,“作”是“产生”意,“兆”是“预兆”。

(2)中注意“特”是“特地”意,“寻”是“不久”,“拜”“除”都是“提拔”,“郎中”“洗马”是官职,不译。

(3)注意“故夫”用在句子开头,引出议论,可译为“因此”,“知”通“智”,“才智”,“而”通“能”,能力,“效”译为“胜任”,“比”译为“顺合”“合”译为“合乎”,“征”做使动用法,译为“使……信任”,“若此”译为“像这样”。

点评:翻译文言文的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今词)、调(调序)、选(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最新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