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 互联网资讯互联网资讯 订阅

宇宙:最靓丽的风景——流星匆匆的星空过客——彗星

时间:2024-01-05 07:20:02 栏目:互联网资讯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互联网资讯「宇宙:最靓丽的风景——流星匆匆的星空过客——彗星」,供互联网资讯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247966.html

宇宙:最靓丽的风景——流星匆匆的星空过客——彗星

  

   行星际空间除行星、卫星、彗星外,还有无数小物体和尘埃,它们统称为流星物质,或者分别称为流星体和微流星体(尘埃)。通常所说的流星就是指这种短时间发光的流星体,俗称贼星。大约92.8%的流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普通岩石),5.7%是铁和镍,其他的流星是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

   地球在空间运动,每时每刻都会同大量流星物质相遇。其中,毫米级或以上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因大气摩擦而在80 120千米的高空灼热发光,从而在星空中划出一道光迹而迅速流失,这种现象即是流星。

   流星体的质量一般很小,比如产生5等亮度流星的流星体直径约0.5cm,质量0.06毫克。肉眼可见的流星体直径在0.1 1cm之间。它们与大气的相对速度与流星体进入地球的方向有关,如果与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过每秒70公里,如果是流星体赶上地球或地球赶上流星体而进入大气,相对速度为每秒10余公里。但即使每秒10公里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弹出枪膛速度的10倍,足以与大气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而为我们看到。大部分流星体在进入大气层后都气化殆尽,只有少数大而结构坚实的流星体才能因燃烧未尽而有剩余固体物质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陨星。

   不少流星体密集成群,沿同一轨道环绕太阳公转。当这些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观测者将看到流星接二连三地从某一天区“发射”出,并向四下奔去,这就是壮观的“流星雨现象”。较大的流星光迹特别明亮,有时还伴有响声,这种流星称为火流星。估计每年降临地球的流星物质总量在10万吨以上,不过其中大部分是不产生可见光迹的微流星体。

   那么,流星是怎么产生的呢?宇宙中那些千变万化的小石块其实是由彗星衍生出来的。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辐射的热量和强大的引力会使彗星一点一点地瓦解,并在自己的轨道上留下许多气体和尘埃颗粒,这些被遗弃的物质就成了许多小碎块。如果彗星与地球轨道有交点,那么这些小碎块也会被遗留在地球轨道上,当地球运行到这个区域的时候,就会产生流星雨。

   流星体一般在大气中全部燃烧气化,只有较大的流星体或微流星体可以陨落或飘落到地面,分别成为陨星和微陨星。至今为止,全世界收集到陨星样品已近3000次。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陨石重1770千克,它是1976年3月8日陨落在我国吉林省的陨石中的一块。在我国新疆曾降落过一块陨铁,重30吨,居世界第三位。

   陨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几十亿年来,太阳系中地球等较大天体经历过或至今仍在进行高温过程或反复的岩融过程;而小质量天体的内部温度一般不高,很多小天体一直处于“冷藏”状态,它们自形成以来未经变质或变质很小,因而保存着很多早期的信息。陨星就是落入人类手中的珍贵的小天体样品。因此,陨星研究对于探讨太阳系、地球及其上面的原始生命的组成、起源和演化有重要意义。

   不过,特大的陨星事件(包括小行星、彗核和大流星体冲击地球)可能会形成一场灾难,因为这不仅会在短时期内伤害大量生物,而且会留下经久不散的烟云,使地球气候骤变。

   匆匆的星空过客——彗星

   彗星,在我国俗称“扫帚星”,它的形状很特别,头部尖尖的,尾部常常是散开的,像一把大扫帚。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里,这种出没无常、形态怪异的天体,引起人们很大的恐惧。人们常常把它和天灾人祸联系起来,认为它是灾祸的前兆。因此,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妖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 历史 上有很多。其实,彗星的出现与天灾人祸毫无关系。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其实,彗星也和地球一样,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许多彗星都沿着扁长的轨道绕太阳运行,人们可以精确地预言它们露面的时间。很多彗星都沿着一条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叫“周期彗星”。每隔一定时间,它运行到离太阳和地球较近的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另一种是“非周期彗星”,它只在太阳附近出现一次,就像过路的客人,以后再也不见它回来了。

   历史 上第一个被观测到,并相继出现的同一彗星天体是哈雷彗星。牛顿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 1742年)在1705年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也就是说它每隔76年在地球上空会出现一次。 历史 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来,它每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过的。

   “发育”完全的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核是彗星的主要部分,它集中了彗星的大部分质量;彗核外面包裹着一层像云雾一样的东西,称为“彗发”。这是当彗星比较靠近太阳时,在阳光作用下,由彗核中蒸发出来的气体和微尘组成的。彗核和彗发合称“彗头”。当彗星更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大,并在太阳风(从太阳发射出来的一种高能粒子流)和太阳光的压力下,彗发中的气体和微尘被推向后方,形成一条长长的像大扫帚那样的尾巴,叫“彗尾”。因此,彗尾总是背着太阳的,而且彗星离太阳越近,彗尾就越长。

   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做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达108千米或1天文单位。

   彗星的体积非常庞大,在太阳系里没有任何一个天体可以和它相比。大的彗星,彗头的直径就有1.85吉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45倍;小的彗星,彗头的直径也有130兆米,是地球直径的10倍多。至于彗尾,一般都有5000万千米到两亿千米长,最长的可达3.5亿千米。

   彗星的密度很小,只是一团极其稀薄的气体。如果把最大的彗星压缩成同地壳密度相同的球体,它的大小只有一座小山丘那么大。因为彗星的密度很小,即使它和地球相撞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到1982年底为止,人类记录到的彗星共有1700多颗,其中有710多颗已计算过轨道。由于彗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都很长,两百年以内的就算是短周期彗星了。很多彗星的周期长达几万年。

   至今,彗星的起源仍是个未解之谜。有人提出,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特大彗星区,那里约有1000亿颗彗星,叫奥尔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响,一部分彗星进入太阳系内部,又由于木星的影响,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阳系,另一些被“捕获”成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然而,这一切都在等待我们去 探索 。

   制作不易支持一下给个赞呗!!下期更精彩

  

  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

  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12年,正好与十二地支相配,因此得名。这一特性使得木星成为天空中一只巨大的时钟,具有纪年和修订历法的重要意义。

  尽管距离遥远,但木星在望远镜中看上去要比其他行星大得多。在口径只有5厘米的小望远镜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木星的两条赤道云带,口径更大、质量更好的望远镜则能揭示出更多的云带。这些云带是天文爱好者喜爱的风景。

  木星云带中运动得最快的部分位于木星的赤道地区,其上方的云比木星的其他部分绕木星转动一周所需时间短5分钟。覆盖木星的云系会不断变化,巨大的深色云带会从一处出现或者消失。

  木星

  古名岁星或岁,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岁字即指岁星。《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的摄提、重华、应星、纪星等,都是岁星的别名。五星之中,古人特别注意对木星的观测。《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道,“岁星之所居,五谷丰昌。

  其对为冲,岁乃有殃。故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一康。”古人把木星的周期与农事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木星和太阳活动周期相近。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故名岁星。并用岁星所在的次名作为纪年的标准。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互联网资讯推荐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