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互联网资讯/互联网资讯 订阅

营山白塔历史

时间:2024-01-05 05:26:31 栏目:互联网资讯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互联网资讯「营山白塔历史」,供互联网资讯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243171.html

营山白塔历史

  一、白塔怎么由来的

   白塔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逐渐形成了一种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

   由于塔的功能最早是用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所以又称“佛塔”、“宝塔”。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塔的建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材质不断丰富,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不同的角度,我们都可以领略塔的文化魅力。

   白塔的造型稳重大方,犹如一尊端坐的大佛。它高耸于一片低矮的民居之中,显示出一种凛然自尊的威严。白塔作为佛的象征(佛教中称塔为“浮屠”)而接受着众生百姓的膜拜。塔基为高九米的方形折角须弥座,须弥座是由佛座(莲花座)演化而来;塔身丰肩收腰,酷似佛的身影;在塔基与塔身相连处,一圈形状雄浑的覆莲座及数条金刚圈,又象是佛像盘屈的下身;塔刹(即“塔脖子”)上端的华盖及塔顶为佛面的象征;金光闪耀的塔顶更显示了佛的智慧和光明。

二、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的历史

   四川省市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出达川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

  

   幅员面积1633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 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巴西郡宕渠县。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治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为营山县。

   古城遗址,有三处可考。十景虽残,而白塔巍立。

   隋唐时与峨嵋齐名的上石刻与摩岩造像,历历在目。更有宋代窑藏、恐龙化石、李特读书堂、青羊宫、西月台、嘉祜岩、智公墓、孔雀洞、龙兴寺等文物胜迹。

   书画代有名人,工艺不乏巧匠。从宋至清,57人中进士,有“科第士宦,甲于蜀都”之誉。

   在当代,杨伯恺等 *** 人领导的农民运动为“全川之冠”。193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5900多名营山志士踏上革命征程,3800多名热血儿女为国捐躯。

   改革开放以来,营山历届领导班子,坚持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团结实干中探索创新,在奋力追赶中实现跨越,不断致力于改变营山落后面貌,营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革命老区焕发出蓬勃生机,勤劳、善良的营山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更为灿烂的现代文明,正大踏步迈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营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

   东南与渠县接壤,西南与相邻,北与相依,东北与相连。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

   东南与渠县接壤,西南与蓬安县相邻,北与仪陇县依为唇齿,东北与平昌县错如犬牙。幅员面积1634.27平方公里,山、丘、坝兼而有之,地势北高南低,略向东南倾斜,以低山、丘陵为主。

   营山多层次的地形,适宜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地上再生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有960多种。

   大宗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和高梁、豌豆、胡豆、大麦、黄豆等。大米、豌豆以其质量见长,70年代曾远销东南亚。

   经济作物中,红麻、苎麻、黑瓜子、油菜、花生颇负盛名。黑瓜子和红麻曾分别于70年代和80年代出口。

   木本植物中,蚕桑、白蜡、柑桔、油桐闻名于省内外。 营山又以生猪、山羊、鸡鸭著称,成为全国、全省的生产基础县。

   猪鬃、猪皮、猪羊肠衣、山羊板皮是大宗的传统出口原料。野生动物有水獭、貉、獾、狐、果子狸、老鹰、白鹭、猫头鹰; 地下矿藏有盐、石油、天燃气、膨润土等。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而更名为营山县 。 营山县历史悠久,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宕渠县。

   南北朝时535-547年间,境内的安固、三元黄渡曾建过安固县、绥安县、宕渠县。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城所在地置朗池县。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而更名为营山县。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后统称营山,隶属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蓬州。

   清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路辖.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川北行署管辖,1952年属四川省南充专区管辖,1968年为南充地区管辖县,1993年起为南充市辖县。 四川营山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据说在这营山,从宋朝到清朝,考中进士的就有57人。

   可见营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人们用“科第仕宦,甲与蜀都”来赞誉营山。 清初,清 *** 为解决明末战乱,四川地广人稀,从湖北强征移民,大批罗氏被迁移到营山,从那时起,营山罗姓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营山县 *** 文史顾问罗国建:罗氏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早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有一个部落,就是我们罗氏部落,在今天的河南省,罗山县,以织网捕鱼为生,商朝的时候,罗氏部落归顺于周武王,共同灭掉了商朝,灭掉商朝以后,周武王封罗氏部落为罗子国,罗子国后来又被楚国灭掉,灭掉以后,罗氏人就流落到我们国家现在的枝江、汩罗江一带,散居的这些人就是罗氏的起源。 罗氏自从湖北迁到四川营山以后,历经几代人的勤奋努力,逐步发展成为营山的世家大族,刚开始主要以耕农为主。

   其后,由于受到营山古城文化的影响,营山罗氏后人的文化结构也有了本质的变化。 营山县 *** 文史顾问罗国建:在我们营山一共有12支罗,其中有一支罗,叫罗天祥,东升有一支罗还有济川也有一支罗,古今以来,姓罗的是一个大族,历史上有两个考取了状元,有一个叫罗能,还有两名考取了进士。

   有一个叫罗昌的进士,到京城考状元的时候有一个笑话,去的时候,主考官,就问他你那个地方的风水如何,当时,罗昌一时想不起来,就把周围的四座山,连起来完成了一个风景,考官很满意,当时叫什么山呢,云桂山下谷花开,白鹤飞过四山来,羔羊下河吃清水,烈马一匹跳鸿崖,就把四个山的风景结合起来,成了四句诗,当时主考官很满意,当年取得了第二名进士。 是不是真的靠四句诗,就能考取进士,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罗氏家族的确涌现出了许多享誉中华的人物,《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早已家喻户晓,著名军事家罗瑞卿也是营山罗姓后人。

   营山县 *** 文史顾问罗国建:当时,我们的祖先不愿意来,不愿意来,就用绳子把他捆起来,。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的历史

  

   历史: 营山县历史悠久,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巴西郡宕渠县。

   南北朝时535-547年间,境内的安固、三元黄渡曾建过安固县、绥安县、宕渠县。

   隋为咸安县,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城所在地改置朗池县。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而更名为营山县。

   元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后统称营山,隶属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蓬州。

  

   清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辖。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川北行署南充专区管辖,1952年属四川省南充专区管辖,并将蓬安县的三兴场(今三兴镇)和仪陇县的文殊乡、柏林乡划归营山县,1968年为南充地区管辖县,1993年起为南充市辖县。

   1997年,营山县面积1634.4平方千米,人口86.1万,辖18镇30乡

   特产:

   红油

   营山的民间传统小食很多,红油在这些传统小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传统的手工制作红油,色香味高 度浓缩,香味浓郁,麻味纯和,辣味适中,鲜辣爽口,回味悠长,开胃促食,它集辣椒油、花椒油、芝麻油于一体,是家庭首选的优质调味品。

   冰糖柚

   营山冰糖柚果实成倒卵形,橙**,油胞细密,果汁较多,酸甜适度,嫩脆浓郁,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含量丰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2003年至2011年,冰糖柚先后5次参加全国柚类果品质量评比,荣获金奖。

   板鸭

   营山板鸭在清代名噪天府,民国以后,驰名远近。

   营山板鸭的制作有四大独特之处:一是非时不做。

   每年立冬以后、立春以前方可制作;二是选鸭挑剔。

   选鸭有三忌:忌未阉雄鸭;忌越冬老鸭;忌体弱瘦鸭。

   制成后色泽金黄、腊香四溢;四是选形别致。

   凉面

   营山凉面是营山县的传统名优小吃,因其面条细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浓,色香味俱佳而远近闻名。

   色鲜味美,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鼎鼎有名的特色小吃,曾获得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知名畅销产品(小吃)”殊荣。

   更多追问追答 ? 追问

   特色呢?

追答

   哪方面呢?

   这是一些著名风景

   营山县自然景观有省级森林公园望龙湖、翠屏公园、西月湖公园。

   人文景观有骆市陵园、红九军政治部旧址、回龙塔、舍利塔、龙兴寺、有古生物化石遗址“营山剑龙”、“小蓬恐龙”、三元硅化木化石群。

   尤其是太蓬山,集秀、奇、雄、峻于一体,自隋唐以来,与峨嵋山齐名,有“太蓬仙迹”之称。

   太蓬山

   位于营山县境内的太蓬山,曾为川北佛教圣地,古称绥山,因山状若海中蓬莱而得名。

   海拔731米,方圆40余里。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昭宗年间,即建有“太蓬寺”三重大殿,气势宏伟大,香火鼎盛。

   誉为“太蓬仙迹”,列营山县十景之首。

   太蓬山有大太蓬和小太蓬之分。

   共三个游览区、60个景点,以朝阳洞、透明岩和天子读书台最为有名。

   望龙湖

   望龙湖,原名茶盘水库,因湖面和周围群山形状如龙,故得此名。

   它坐落在川北营山县城南郊7公里处的茶

   望龙湖

   盘乡张鹏寨下。

   望龙湖,面积约四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1.2-1.5平方公里(汛期和干旱期),水库三面环山,最高峰海拔581米。

   湖水最深处达30米。

   因湖面和周围群山形状如龙,故名“望龙湖”。

   西月湖公园

   营山县城西北隅的西月湖公园,总面积488亩。

   它是营山县城目前最大的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园。

   公园内景点众多,可容纳近4万名游客,是本县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骆市陵园

   营山县骆市镇,有一座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骆市陵园。

   陵园占地面积90余亩,馆舍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

   英烈陈列室里展示着骆市、小桥一带早期有影响的革命先驱大量生平、、资料和遗物,红军石刻碑廊里保存着27块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石刻。

   、

追问

   营山的特色呀!

   反正是关于营山的特色的

  

   四川省市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出达川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

   幅员面积1633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

   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巴西郡宕渠县。

  

   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治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为营山县。

   古城遗址,有三处可考。

   十景虽残,而白塔巍立。

   隋唐时与峨嵋齐名的上石刻与摩岩造像,历历在目。

   更有宋代窑藏、恐龙化石、李特读书堂、青羊宫、西月台、嘉祜岩、智公墓、孔雀洞、龙兴寺等文物胜迹。

   书画代有名人,工艺不乏巧匠。

   从宋至清,57人中进士,有“科第士宦,甲于蜀都”之誉。

   在当代,杨伯恺等 *** 人领导的农民运动为“全川之冠”。

   193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5900多名营山志士踏上革命征程,3800多名热血儿女为国捐躯。

   改革开放以来,营山历届领导班子,坚持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团结实干中探索创新,在奋力追赶中实现跨越,不断致力于改变营山落后面貌,营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革命老区焕发出蓬勃生机,勤劳、善良的营山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更为灿烂的现代文明,正大踏步迈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营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

   东南与渠县接壤,西南与相邻,北与相依,东北与相连。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

   东南与渠县接壤,西南与蓬安县相邻,北与仪陇县依为唇齿,东北与平昌县错如犬牙。

   幅员面积1634.27平方公里,山、丘、坝兼而有之,地势北高南低,略向东南倾斜,以低山、丘陵为主。

   营山多层次的地形,适宜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地上再生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有960多种。

   大宗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和高梁、豌豆、胡豆、大麦、黄豆等。

   大米、豌豆以其质量见长,70年代曾远销东南亚。

   经济作物中,红麻、苎麻、黑瓜子、油菜、花生颇负盛名。

   黑瓜子和红麻曾分别于70年代和80年代出口。

   木本植物中,蚕桑、白蜡、柑桔、油桐闻名于省内外。

   营山又以生猪、山羊、鸡鸭著称,成为全国、全省的生产基础县。

   猪鬃、猪皮、猪羊肠衣、山羊板皮是大宗的传统出口原料。

   野生动物有水獭、貉、獾、狐、果子狸、老鹰、白鹭、猫头鹰; 地下矿藏有盐、石油、天燃气、膨润土等。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而更名为营山县 。

   营山县历史悠久,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宕渠县。

   南北朝时535-547年间,境内的安固、三元黄渡曾建过安固县、绥安县、宕渠县。

   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城所在地置朗池县。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而更名为营山县。

   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后统称营山,隶属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蓬州。

   清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路辖.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川北行署管辖,1952年属四川省南充专区管辖,1968年为南充地区管辖县,1993年起为南充市辖县。

   四川营山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据说在这营山,从宋朝到清朝,考中进士的就有57人。

   可见营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人们用“科第仕宦,甲与蜀都”来赞誉营山。

   清初,清 *** 为解决明末战乱,四川地广人稀,从湖北强征移民,大批罗氏被迁移到营山,从那时起,营山罗姓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营山县 *** 文史顾问罗国建:罗氏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早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有一个部落,就是我们罗氏部落,在今天的河南省,罗山县,以织网捕鱼为生,商朝的时候,罗氏部落归顺于周武王,共同灭掉了商朝,灭掉商朝以后,周武王封罗氏部落为罗子国,罗子国后来又被楚国灭掉,灭掉以后,罗氏人就流落到我们国家现在的枝江、汩罗江一带,散居的这些人就是罗氏的起源。

   罗氏自从湖北迁到四川营山以后,历经几代人的勤奋努力,逐步发展成为营山的世家大族,刚开始主要以耕农为主。

   其后,由于受到营山古城文化的影响,营山罗氏后人的文化结构也有了本质的变化。

   营山县 *** 文史顾问罗国建:在我们营山一共有12支罗,其中有一支罗,叫罗天祥,东升有一支罗还有济川也有一支罗,古今以来,姓罗的是一个大族,历史上有两个考取了状元,有一个叫罗能,还有两名考取了进士。

   有一个叫罗昌的进士,到京城考状元的时候有一个笑话,去的时候,主考官,就问他你那个地方的风水如何,当时,罗昌一时想不起来,就把周围的四座山,连起来完成了一个风景,考官很满意,当时叫什么山呢,云桂山下谷花开,白鹤飞过四山来,羔羊下河吃清水,烈马一匹跳鸿崖,就把四个山的风景结合起来,成了四句诗,当时主考官很满意,当年取得了第二名进士。

   是不是真的靠四句诗,就能考取进士,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罗氏家族的确涌现出了许多享誉中华的人物,《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早已家喻户晓,著名军事家罗瑞卿也是营山罗姓后人。

   营山县 *** 文史顾问罗国建:当时,我们的祖先不愿意来,不愿意来,就用绳子把他捆起来,捆了过后,我们现在都有这个习惯,平时,耍呀、休闲,都喜欢把手放在后面,我们每一个手棒棒,这个地方都有一个印迹,表示是捆来的。

   罗氏家族在天文学、文学、经济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在营山罗姓的发展中,他们把楚汉文化带入四川,对当地经济文化结构的改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营山地方志编委会主任汪嗣荣:在营山有许多蜀文化的遗迹,营山曾经出现过许多文化名人和神奇的传说故事,有许多移民曾经来到营山,这些人的到来也丰富了营山经济文化的内涵。

   历经风雨春秋,营山罗姓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从耕农世家走进城里做起了文化人,也有一部分人在四五十年代的战乱中离开营山,远走他乡,但是,在最近几年,又有许多罗姓子孙回到营山,祭拜祖先。

   营山县 *** 文史顾问罗国建:自古以来,我们罗氏家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族,在宋朝的时候编的一个百家姓,罗氏就列七十二位,罗氏宗族分布最多的,全国是这几个省湖南、湖北、山东、安徽、福建、台湾和我们四川、广东,特别是我们营山罗姓,还有在台湾的高雄,台北都还有,有的还在跟我们内地通信,因为,天下罗姓是一家。

   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早已成为历史,今天也有不少营山罗姓人回湖北老家探亲,不管走出多远,家是不能忘记的。

   罗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二十位。

   罗姓名人辈出:唐代文学家罗隐、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现代军事家罗瑞卿。

   营山县自然条件优越,资源极为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再生资源达960多种。

   盛产粮油、畜禽、柑桔、麻类、茧丝绸等,其中猪鬃、猪羊肠衣、山羊板皮等为传统出口物资,现已形成10大类25个优质商品基地,被列为全国山羊基地县和瘦肉型猪基地县。

   改革开放以来,营山老区正逐步奔小康,这里工农业发展迅速。

   农业已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开发建基地,以基地促发展的新格局;工业已形成纺织、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等五大行业并相发展的格局,五十铃汽车货厢已销往全国九个省市,不少产品已走向国际市场。

   营山重点建设步伐加快,已通到境内;县城日产10万吨以上引水复线工程,已竣工投产;5000门程控电话和光缆通讯工程已开通。

   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

   素有“蜀北名山”之称的太蓬山,宛若蓬莱仙境。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出达川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

   511322

   637700

   县人民 *** 驻

   营山县辖2个街道(北城、南城)、19个镇(朗池、骆市、小桥、双流、回龙、东升、黄渡、老林、灵鹫、消水、新店、绿水、三兴、木桠、星火、蓼叶、、绿井、城南)、43个乡(明德、合兴、柏林、封窦、三元、孔雀、悦中、六合、福源、清水、木顶、大庙、茶盘、涌泉、安化、高码、青山、增产、四喜、盐井、柏坪、清源、通天、陡坑、普岭、金堂、七涧、太蓬、安固、法堂、双溪、沿码、玲珑、铁顶、带河、联升、凉风、文殊、龙伏、双林、琵琶、丰产、济川)。

   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巴西郡宕渠县。

   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治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为营山县。

   古城遗址,有三处可考。

   十景虽残,而白塔巍立。

   隋唐时与峨嵋齐名的太蓬山上石刻与摩岩造像,历历在目。

   更有宋代窑藏、恐龙化石、李特读书堂、、西月台、嘉祜岩、智公墓、孔雀洞、龙兴寺等文物胜迹。

   书画代有名人,工艺不乏巧匠。

   从宋至清,57人中进士,有“科第士宦,甲于蜀都”之誉。

   在当代,杨伯恺等 *** 人领导的农民运动为“全川之冠”。

   193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5900多名营山志士踏上革命征程,3800多名热血儿女为国捐躯。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互联网资讯推荐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