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互联网资讯/互联网资讯 订阅

走近千年古盐田

时间:2024-01-05 05:25:37 栏目:互联网资讯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互联网资讯「走近千年古盐田」,供互联网资讯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243134.html

走近千年古盐田

  文:鲁班石

  

   近日受好友相邀,有幸走近了千年古盐田参观游玩。千年古盐田位于海南洋浦半岛盐田村,距我所在的东方市八所镇106公里,约有1小时40分钟的车程。

  

   吃过简单的早饭,我们趁着天气凉爽出发。当日天气晴好,一路上的树绿花红与蓝天白云相映衬,令人心旷神怡,想放声高歌,又怕惊扰了祥和安宁。

  

   朋友很懂我心,车载音响很合时宜地播放起陶笛大师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在弥漫着温热湿润海风的车里,我偶尔静听音乐闭目养神,偶尔侧头安静地凝望窗外的山川河流,偶尔在车子驶入沿海大道,看到不远处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性情大发,索性倾身将头半探出窗外,对着大海放声高呼……身心得到彻底放松,一路悠然自得。

  

   车行100分钟左右,下环岛高速进入儋州市白马井镇后,性情爽朗的朋友才打开了话匣子。他先是问我:“海盐是从哪里晒出来的,是从海水里还是从泥里?”

  

   我明知朋友是在有意问我,就不以为然地以自己浅薄的常识性认识回答他:“盐是从海水里晒出来的。”语音刚落,我看到朋友嘴一歪,不置可否地笑了。随即,朋友轻描淡写地说:“盐是从泥里晒出来的。”我的嘴则尴尬地张成了“O”型。

  

   说话间,车过了杨浦大桥,右转行驶二百多米后,我看到一个“千年古盐田入口”的路标指示牌,便知道目的地不久后就要到了。果然,车又只行驶了二分多钟就停了下来。

  

   下了车,烈日当头,我正要寻找树荫下避一避,朋友却拉住我,指着前方三百米处说,那里就是“千年古盐田”。顺着朋友所指看去,除了一片滩涂和近岸的几艘渔船,别无他物。我努力伸头张望,试图找出亮点来,但只几秒钟后,我就对一路上想像的广袤无垠,美丽壮观的千年古盐田的厚重印象大大打了折扣,欣喜的热度也骤然降下了好几度。还好有朋友热情地在身边当向导带路,我只有既来之,则安之地跟随。

  

   头顶烈日,脚下的湿地似乎有水汽蒸发上来,钻入衣服渗进皮肤,只走出一百多米,就感觉到额头挂汗,身体裸露的地方也湿漉漉,有点辣乎乎地蛰人。可生于斯长于斯的朋友却不顾烈日炎炎,仍是热情不减地边走边给我介绍起千年古盐田的历史。

  

   眼前脚下的这片古盐田共有750亩,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是从福建莆田迁移而来的盐工所造。1200多年前的唐末年间,一群福建莆田的盐工不知是何原因,千辛万苦迁居到当时海南岛西部的古儋耳郡,在洋浦半岛的海边开山辟石,建造家园和盐田。他们建的盐田十分独特,是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在石头顶部除四周留出凸边外,把中间部位打磨平滑,做成石槽。平时在这些石槽中注入经海泥过滤后的海水(涨潮时海水就会自动漫入这些盐槽),靠阳光晒出高品质的食用盐。由于这种方式开创了高产量的“日晒制盐”的先河,而且晒制出的盐味鲜,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这些盐田人,后来人们就称这里为“千年古盐田”、“新英古盐田”。

  

   至今千年古盐田仍保留着完好的原始民间制盐工序,目前有10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盐槽密布海滩。盐田村里有30多户盐工,每天都在这片盐田上沿袭着1200多年来的古老劳作方式。

  

   古盐田四周风景很美,最常见的植物就是仙人掌和野菠萝,而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洋浦港,那边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以及往来停泊的各国货轮。但这边古盐村的生活却不受影响,依然平静,悠闲。孩童在古盐田旁边的池塘中嬉闹,老人在村边的古榕下静静的纳凉,古盐村的人迎来送往,淡定从容。

  

   听朋友指着一块石头向我介绍,我低头去看时,才知道我和其他一些游客脚下正踩着的一块块很不起眼,刻着奇形异状图案和古怪文字的石块,竟然是价值连城的上千年文物。朋友说,曾在战乱的年代,有人出重金收买了村长,并以高出整个盐田村的价钱要收购其中一块石头时,受到了全村人的强烈反对和武力驱逐。出于对文化遗产地自觉保护,我立即跳离了脚下刻有象形文字“福”的大石块,再行走时脚下更是小心地避开了这些珍贵的石块。

  

   四十多分钟的参观很快就结束了。准备离开时,我手搭凉棚回望盐田,一位盐工阿婆正赤脚拖耙着墨黑色的海泥。几缕阳光从岛上独有的那棵老“光棍树”的枝条里透出,照在阿婆褴褛的背上,我清楚地看到,阿婆老旧的蓝衣衫上沁出了道道如盐一般白的细密花纹,那花纹是那样的清晰可见,又犹如被岁月吞噬过,但字形依然明晰可辨的火岩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盐工的勤劳与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上一篇:《望庐山瀑布》艺术风格 下一篇:

互联网资讯推荐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