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

时间:2024-01-05 04:19:02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237451.html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然偶而没有君主,比如周、召共和之年,但是礼仪并没有荒废。

  其中,诸夏是指中国的意思。

  这是孔子对华夷之辨的论述。

  1、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

  2、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种族。

  3、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

  4、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

  5、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6、扩展资料:孔子对华夷之辨的主张春秋时期,孔子作《春秋》,明确主张大一统,且在大一统之下明华夷之辨”。

  7、华夷之辨”把文化标准放在区分华夷的首位。

  8、它强调华夷有别,夷不乱华。

  9、这个文化标准包含了语言、风俗、经济形式等要素,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周礼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10、奉行中国传统文化(春秋时期指周礼)的族群是华,不奉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族群是夷。

  11、也就是韩愈在其著作《原道》中所说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12、华夷的界限并非绝对,夷狄可进而变华夏,华夏可退而变夷狄。

  13、二者的区分不是与生俱来的血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文化。

  14、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言人孟子依旧主张天下一统,但其强调用夏变夷”,反对夏变于夷”,强调以华夏文明教化落后的夷狄。

  15、当时各国林立,但仍认为中国的统一只能在于华夏而不能在于夷狄。

  16、虽然内涵有所出入,但天下一统,华夷之辨”的主张始终如一。

  17、明辨华夷有别,把文化落后的四夷边民统一在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华夏文化中,是实现天下一统的手段。

  18、诚然,当中原政权不稳,边地四夷内迁之时,华夷之辨”的呼声就会高涨,华夷之辨”成为汉族政权用来抵御异族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19、然而乱世之中的华夷之辨”正如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并非仅是大民族主义作祟,亦非只是歧视异族。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