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
时间:2023-11-28 22:19:26 栏目:教育资讯劳动定额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指导生产方面,它是企业编制各项计划如生产、财务、劳动计划,核算产品成本,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在组织劳动方面,它是合理安排和使用劳动力,衡量和考核生产工人的劳动成绩,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评工定级,发放奖金的重要依据。搞好劳动定额统计,对于充分发挥劳动定额的上述作用,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定额统计的主要任务是:
其一,通过各种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取得产品实耗工时的有关统计资料,为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对现行定额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核算产品成本提供资料。
其二,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各项指标,为考核生产工人以及基层单位的生产成果,进行经济核算提供依据。
其三,对现行定额的状况以及劳动定额水平做出全面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劳动定额管理,适时修订和改进现行定额,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劳动定额的制定、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以及劳动定额的修订,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四个重要环节。一种产品的劳动定额,通过写实、测时,制定出来以后,首先要组织力量付诸实施,为了发现新定额存在的问题,使其更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还必须搞好统计分析工作。劳动定额的统计与分析在劳动定额整个执行期内(从新定额开始实行到正式修订之前)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基础工作。
劳动定额统计一般包括:
产品实耗工时的统计(劳动时间的统计); 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统计; 劳动定额管理状况的统计。
二、产品实耗工时统计
(一)实耗工时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实耗工时,亦称实作工时,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生产工人为完成生产任务或生产合格产品实际耗用的劳动时间。
意义:正确及时地统计产品的实耗工时,有助于考察企业以及车间、班组和个人劳动定额的完成情况,衡量现行定额水平是否先进合理;同时,实耗工时统计资料又是企业核算产品的实际成本的基本依据。通过实耗工时的统计的分析,还可以揭示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劳动消耗的主要问题,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劳动组织指明方向。
实耗工时按照统计范围的不同,可区分为:总产品的实耗工时;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
按照生产单位和工艺过程的不同,它又可区分为:车间或班组的实耗工时;工种的实耗工时;工序的实耗工时;等等。
产品实耗工时统计,根据各企业产品的品种、批量、生产周期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1.按个人统计:以生产者个人为对象,统计每天工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同一产品或不同产品任务所实耗的工时;
2.按产品批次统计:以一批产品为对象统计其实耗工时;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周期不太长的产品生产;(由于生产周期长,时间拖得就长,批次易于混乱,统计效果差)
3.按重点零部件或重要工序统计:从生产过程中,选出主要零部件或主要工序,以此为对象,统计其实耗工时。适用于:产品结构复杂,工艺流程、生产周期长的企业;
4.按生产单位统计:按生产车间,班组分别统计其每月(季)消耗的实际工时,适用于:品种单一,生产比较稳定,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便于生产单位之间的比较。
(二)产品实耗工时统计的方法
企业在统计产品实耗工时指标时,可以通过各种工时统计的原始记录取得有关数据,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1.以各种原始记录为依据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
各种工时消耗的原始记录,按照记录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生产工人工时记录单(卡)和产品工时记录单(卡)两种原始记录。企业可根据这两种原始记录,从不同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类型出发,分别采用以下4种方法,汇总
产品实耗工时:
(1)按产品零件逐道工序汇总产品的实耗工时。
以车间为单位,分产品、工种按零部件逐道工序统计汇总实耗工时,是一项十分繁杂而细致的工作。由车间统计员定期地根据原始记录(生产工时记录单、工票等)登记台账,制表上报厂部,厂部定额统计员再根据各车间上报的报表(日报、周报、旬报或月报)或工时统计台账,按产品分车间(或工种)汇总。 由于车间和厂部的统计台账粗细的程度有所不同,采用本办法进行汇总统计时,工作量较大。本办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比较稳定、产品品种少、生产周期短的企业。
(2)按产品投入批量统计汇总实耗工时。它是以一批投入生产的产品为对象,统计其实耗工时数和完成定额工时数。使用本方法,要求各车间按期、按产品批量(一般分工种汇总)分别向厂部报送实耗工时和完成定额工时,厂部凭此登记台账,而车间在填报报表时是凭原始记录直接汇总的。
采用本方法比上一种方法减少了一定的工作量,但它主要适用于生产周期较短、投入批量不大的企业。
(3)按照重点产品、重点零部件和主要工序统计汇总实耗工时。在众多的产品中,选出重点产品或从众多的零部件、加工工序中,选出重点零部件、关键性工序,作为统计的对象,分别按照一定的顺序汇总实耗工时。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周期长、产品结构和工艺加工过程比较复杂的企业。
(4)按照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统计汇总实耗工时。由于各生产单位和每个生产工人在同一时期内,加工制作的产品是不同的,因此,也可以按照生产单位如车间、工段、作业组(班)或生产者个人,分别统计出每月(季)的实耗工时,然后再根据原始记录按产品归类分组,最后得到产品实耗工时的资料。
为减少工作量,节约时间,具体核算时,可采用倒算的方法,求得本单位或个人加工某产品时的实耗工时。其计算公式是:
实耗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稳定、大批大量生产的企业。
在汇总产品实耗工时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计算出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
①直接计算法。它利用以下公式求出单位产品实耗工时:
单位产品实耗工时=报告期内某产品实耗工时总数/报告期内该产品成品总量 式中:
报告期内某产品成品总量=报告期生产合格产品完成定额工时总数/该产品的工时定额
②间接计算法。对于大量生产的企业,由于生产连续性强,很难区别投入批量。这时,可以企业产品现行工时定额为基础,按车间分产品,根据分工种的定额完成系数(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计算出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
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实耗工时=Σ单位产品各工种现行工时定额/本工种的定额完成系数 式中:定额完成系数是按产品分工种计算的综合平均数。
2.以现场测定为基础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
以原始记录为根据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往往受到填写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登记性误差,使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得不到切实的保证,特别是对于生产工人实际操作情况,以及各种时间的支配、利用的合理性,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了确切掌握生产工人工作时间的支配情况,使制定和修订出的新定额达到先进合理的要求,还必须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生产工人加工产品的实耗工时以及整个工作班、工作时间消耗进行直接观察;
具体方法有:工作日写实,测时,工作抽样,有关内容前面已经讨论过。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企业统计产品实耗工时指标,一般应以原始记录、工时统计台账和厂内报表为基础,即通过经常性调查取得有关数据。同时为了保证质量,提高统计资料的准确程度,企业还应当注意通过在工作现场直接进行观测,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弥补日常统计中的不足。
三、劳动定额完成程度统计
(一)劳动定额完成率的计算
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完成率)可根据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两种形式来进行统计 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按产量定额计算:
产量定额完成率=实际完成的合格品产量/产量定额×100% 按工时定额计算:
工时定额完成率=工时定额/实耗工时×100% 两者用途的主要区别是单品种还是多品种
在单一产品条件下,采用以上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例:某月甲车工完成合格产品720件,实耗工时为160,并知该产品加工产量定额为3件/工时。该车工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按以下方法计算:
产量定额完成率=(720/160)/3×100%=150% 工时定额完成率=(1/3)/(160/720)×100%=150%
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为了考核企业、车间、班组和个人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只能采用工时定额的形式,以定额工时综合反映出总的劳动成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劳动定额完成率=完成定额工时总数/实耗工时总数=∑Q1×tn/∑Q1×t1 式中:
Q1——某种产品的实际产量 tn——某种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 t1——某种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
上式中的分子减分母之差,说明劳动定额完成程度的好坏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即生产工人劳动工时的节约或超支。
例:某车间在报告期内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每种产品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如下表: 产品名称 工时定额 实际产量 实耗工时 单位产品实耗工时 实际完成定额工时 劳动定额完成率
劳动定额完成率=∑Q1×tn/∑Q1×t1=8000/6000=1.333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在报告期内3种产品的劳动定额平均超额完成33.3%,因而生产工人在报告期内节约了2000个工时(∑Q1×tn-∑Q1×t1=8000-6000=2000)
(二)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劳动定额完成率是由实际完成定额工时与产品实耗工时对比而求得。为了保证准确地计算该项指标,确切反映劳动定额的实际完成情况,必须对计算公式中子项与母项指标的统计内容和范围加以明确。具体核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报告期产品产量的统计口径
2.报废工时的处理办法
3.完工产品工时与报告期完成工时
一般来说,企业在统计产品产量指标时,经过检验,产品达到质量要求,合格的产品方能予以统计,废品则不得计算在内。
但在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时,为了全面考察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消耗量,需要将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加在一起。也就是说,统计产品产量指标时,不是一律将废品排除在外,而是根据废品产生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其办法是:
(1)如果是为了反映生产工人、班组或车间的劳动效率,非因工人、班组或车间过失而造成的废品,应统计在报告期产品产量内。这样处理,能充分反映工人、班组或车间完成定额的能力,不挫伤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2)当考察整个企业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时,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废品,均不得计入产品产量,也就是说,只能是完成合格品的定额工时,不包括废品工时。
如甲工人完成工时300小时,其中合格工时280小时,报废工时20小时(系车间责任),则对甲工人来说完成合格工时300小时,对车间来说完成合格工时280小时。
以此来推,有以下公式:
全厂合格工时=∑(车间合格工时-非车间责任报废、返修等的完成工时) 车间合格工时=∑(工段合格工时-非工段责任报废、返修等的完成工时) 计算该指标时,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按某种定额执行的人数计算:
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所占的比重=完全按有科学依据的定额进行工作的人数/按定额进行工作的总人数
(2)按车间中工种或工序定额的数目计算:
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所占的比重=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数目/定额总数(按工种或工序)
(3)按工作时间计算:
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所占比重=按有科学依据定额进行工作的工时数/按定额进行工作的工时总数。
2.其它分析指标
计算有科学依据的劳动定额的比重指标,只能从制定定额的方法上对现行定额的质量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还不能确切地表明现行定额的实际水平。
为了更确切地反映企业劳动定额的质量,在计算有科学依据劳动定额比重指标的基础上,还应计算出如下几种统计指标:
(1)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可按不同的车间、工段、工种或工序,根据前面介绍的计算方法,求出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
一般来说,劳动定额平均完成程度指标虽然能反映出现行定额水平的高低,但是,在具体分析时,应该将所有影响企业工人完成定额的主客观因素都加以考虑,才能对企业劳动定额的质量做出正确的评定。 影响企业工人完成劳动定额程度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工人超额完成劳动定额,可能是加班加点过多造成的。这时,应当将加班加点的因素加以剔除。
②工作时间利用不充分,工时损失过多,也会影响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2)劳动定额的紧张程度指标。由于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它来评定企业劳动额的质量,往往根据不充分。为了更准确地评价企业劳动定额的质量,还可以采用劳动定额紧张程度 标。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定额紧张程度指标=完成某项工作的标准时间定额/完成该项工作企业采用的时间定额
该项指标的子项是指在正常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某项工作经过严格的测定以后而确定的必要劳动时间标准。劳动定额紧张程度指标是表明企业定额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能够说明,在最经济、最适宜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企业采用的劳动定额是否符合该项工作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
采用本项指标考核某一生产单位(工种、工序)时,如计算的结果越接近1(或超过1),说明定额的质量越高;反之亦然。
劳动定额紧张程度指标除可用于评定某一工作或工序定额水平之外,还可以对不同的工种或工序的定额水平进行总体评定,综合反映企业劳动定额水平的平衡程度。
一般来说,各工种(工序)定额紧张程度成同样比例,或近似成比例的话,则这些定额具有同等紧张程度,即定额水平是平衡的。如果比例相差极大,则说明定额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需要进行修订或调整。
劳动定额统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劳动定额的制定、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以及劳动定额的修订,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四个重要环节。一种产品的劳动定额,通过写实、测时,制定出来以后,首先要组织力量付诸实施,为了发现新定额存在的问题,使其更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还必须搞好统计分析工作。
论述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计算劳动定额的方法
1.经验估工法。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结合以往生产实践经验,依据图纸、工艺装备或产品实物进行分析,并考虑所使用的设备、工具、工艺装备、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条件直接估算定额。
2.统计分析法。把企业最近一段时间内生产该产品所耗工时的原始记录,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整理,计算出先进的消耗水平,以此为依据制订劳动定额。这种方法运用数学方式,建立数学模型,对通过调查获取的各种数据及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形成定量的结论。
3.类推比较法。
以现有产品定额资料为依据,经过对比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定额。作为依据的定额资料有:相似的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工时定额;类似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实耗工时资料;典型零件、典型工序的定额标准。用来类比的两种产品必须具有可比性。
扩展资料: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互为倒数,工时定额越低,产量定额就越高,反之,工时定额越高,产量定额就越低。在制造业里,单件小批生产的组织主要采用“工时定额”。大批量生产的组织主要采用“产量定额”。
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具体作用1劳动定额是企业编制计划的基础,是科学地组织生产的依据。劳动定额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劳动定额是贯彻按劳分配河流奖励的依据,劳动定额是推广先进劳动经验的工具,劳动定额是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和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
确定劳动定额有哪些方法?
(1)经验估工法。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结合以往生产实践经验,依据图纸、工艺装备或产品实物进行分析,并考虑所使用的设备、工具、工艺装备、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条件直接估算定额。
常作为商业企业等服务性企业制定劳动定额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工业企业中,一般在单件小批生产中、在安排新产品试制或临时性生产任务时使用。 (2)统计分析法。把企业最近一段时间内生产该产品所耗工时的原始记录,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整理,计算出先进的消耗水平,以此为依据制订劳动定额。这种方法运用数学方式,建立数学模型,对通过调查获取的各种数据及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形成定量的结论。 (3)类推比较法。以现有产品定额资料为依据,经过对比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定额。
作为依据的定额资料有:相似的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工时定额;类似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实耗工时资料;典型零件、典型工序的定额标准。用来类比的两种产品必须具有可比性。类推比较法兼备了经验估工法和统计分析法的内容。
这种方法多用于产品品种多、批量少、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企业和生产过程。 (4)技术定额法。在分析技术、组织条件和工艺规程、总结先进经验、尽可能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生产条件和工艺操作方法,对组成定额的各部分时间,通过分析计算和实地观察来制订定额。
技术定额法是定额制订方法中最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可使劳动定额水平做到先进合理;复杂的定额工作条理化、定量化;便于掌握定额水平,有利于贯彻执行。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